https://epaper.shautonews.com/Img/2025/5/pc20250512db4594be8e2a4a33922e768899b8c44a.jpg
本报讯 日前,法国马赛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三校首次联合举办题为“中外汽车零部件企业在中
http://wap.shautonews.com/content/2012-05/13/027786.html

等待处理…

中外车企在华发展路径选择论坛指出,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应

从成本取胜转向品质优势

2012/5/13

本报讯 日前,法国马赛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三校首次联合举办题为“中外汽车零部件企业在中国的发展路径选择”汽车校友论坛。会上,与会者一致认为,优化整零关系,才能有助于中国汽车业健康发展。

外资零部件企业在华日趋强势

法国马赛商学院中国区主管王华在发言时表示,随着外资零部件企业近30年的在华发展,部分领先企业已经进入“深耕阶段”。他们从早期的追随外资整车厂进入中国,通过组装进口零部件到国产化,再到将中国作为全球采购中心之一。最近,他们开始为中国整车厂的新产品开发做供应商。

其实,外资零部件企业在某些产品上的成本优势远大于本土企业。尽管跨国零部件企业的研发成本非常昂贵,但是,企业往往具有在全球生产和销售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并由于巨大的销售量,可以快速摊薄平均成本。而本土企业,尽管在研发、劳动力、环境保护、检测等方面的绝对成本较低,但由于只能占据一部分中国市场份额,因此,平均单位成本还是很高。

本土零部件企业需先练好“内功”

讨论中,本土零部件企业的老总们并没有因此而表示出悲观态度,并且对外资企业优势论提出了不同的想法。上海瑞尔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建军认为,有不少领先的外资企业,尽管外表光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离职率很高。相反,一些领先的本土零部件企业,在同样的外部竞争环境,却能够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打造一个稳定的团队,实现共同的长期发展。因此,他认为,打造根植于本土文化的企业文化有利于中长期的发展。

“零部件企业现在都迫切希望通过获得资金寻求快速发展。但是,如果盲目地与资本对接,被资本绑架,牺牲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这是非常危险的。”中欧校友、上海凯众聚氨酯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颖韬从资金的角度解答本土零部件的发展之路。他指出,中国企业需像打太极拳一样,先修炼好自己的“内功”,尤其是在研发及创新上。

从整车厂的角度,比亚迪是个近阶段的“非典型”案例。比亚迪不单造整车,发动机、电机、控制器也要自给自足,其零部件配套自给率一度高达60%-70%。比亚迪曾经一度声称除了轮胎和玻璃外,几乎所有的零部件都可以自己做,就连比亚迪的生产设备都是自给自足,工厂内单一负责建造生产设备的员工甚至多达上千人,但该模式不久之后就陷入了困境。现任莱茵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技术总监洪源解释说,原因在于其有限的资源难以深入研究发动机、电机的内部构造,比如国内自主品牌汽车做得最好的长城汽车都没有这样做,而是从去年开始和法雷奥、博世等国际领先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签了战略合作协议,从供应商体系开始优化整车竞争力。

从全球化角度看中国零部件出路

王华认为,中国车企的国际化以及零部件企业的全球化,为中外零部件企业提供了新的市场机遇。在中国OEM市场,目前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和整车企业之间的关系,已经不能适应中国整车工业发展和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的要求。现有的本土零部件企业要尽快转变单一的成本取胜的惯性思维,将品质放在第一位,并向西方成功企业学习,慢慢磨合与整车企业的关系,从成本优势逐步转向以技术研发为保证的持续良好品质优势,并力争在一级供应商中更多地出现本土企业的身影,向模块化方向发展,实现零部件成套、成系统的供应。

上篇:2012澳门车展10月举行
下篇:“三驾马车”拉动零部件行业未来10年增长
分享到

© 2019 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