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paper.shautonews.com/Img/2025/7/pc20250724b138c67ec0534882a850e5357abcd080.jpg
2012北京车展,电动车几乎成了自主品牌展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比亚迪“秦”、荣威E50、长安E30、北汽E30、吉利EK2……自主品
http://wap.shautonews.com/content/2012-05/06/031754.html

等待处理…

电动车:一场并不容易消化的“盛宴”

作者 肖文杰
2012/5/6

2012北京车展,电动车几乎成了自主品牌展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比亚迪“秦”、荣威E50、长安E30、北汽E30、吉利EK2……自主品牌满眼尽是“E字辈”。

这股电动车热潮源于2009年,电动汽车产业被列为国家七大新兴战略产业之一。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产业发展逻辑:政策撬动、资本注入、市场培育。看起来,前两步走得很顺利,冲着政策倾斜和市场前景,车企闻风而动,纷纷推出自己的电动车型,这也就有了车展上电动车遍地开花的景象。只可惜,这场不能缺席的“盛宴”,好看却并不容易消化。2011年,全国电动汽车生产仅5655辆,与2009年《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提出的“电动车2011年形成50万辆产能”目标相去甚远。

产业发展的逻辑到了市场这里戛然而止,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电动汽车目前还不是一个能在市场经济中生存的成熟产品。它面临的障碍是全方位的:外部,现在还无法找到一个能解决时间、地点、电容矛盾的充电基建方案;内部,在锂电池技术潜能已近极限的情况下,电动车与传统汽车相比仍然性能较差、成本过高。谁愿意去买一辆一次充电只能跑100公里的车?而且还要多花几万元(即使有补贴),充电还很不方便?

现在不成熟不要紧,问题在于,技术的攻关远非一朝一夕能够成功,而相关的城市规划、能源建设等领域甚至远超出汽车行业的范畴。更不妙的是,原本很美好的“弯道超车”,恐怕也困难重重。事实上,电池隔膜材料、电力系统大功率管等关键零部件大都依赖进口,我们的技术与国外相比,已然落后了。在这种情况下,让车企独自“消化”电动车,难度不小。

但是,电动车又非做不可。因为在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路线中,电动车是重中之重。工信部最近颁布的《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也强调了这一点。归根结底,如何真正突破“电动汽车及其核心零部件”这一关键问题呢?

一位老汽车人在私下聊天中曾提出这样一个设想:由国家牵头专门形成一股力量研发电动车技术,把核心零部件都做成熟了,再把技术给各公司,车企就负责把车造好。对此,笔者颇为赞同。要真正把技术和产品做成熟,就必须把手指聚成拳头。由国家牵头来做,不失为效率最高的方法。

更深层的原因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不仅是一个本土产业与国外竞争的问题,更是一个技术造福社会的问题。我们有太多的新兴技术毁在了资本的操之过急上面。在技术尚未成熟之时就被投资者急着瓜分概念、推向市场,成本和稳定性上的短板可能使一项潜力技术一败涂地。捧杀和折杀,电动车经不起这样的折腾。而电动车自燃等事件,已经投下了一道阴影。这种情况下,国家出面,理性统筹,扎扎实实地突破,就更具合理性了。

真诚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在车展上能够看到自主品牌的电动车不再是红花间的“绿叶”,而是成为拥有核心技术,并且真正风行市场的“汽车盛宴”。

上篇:没有了
下篇:自主品牌京城大点兵
分享到

© 2019 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