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版)
“一旦碰到大问题,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小平”
穿着海蓝色工作服在车间来回穿梭,每经过一台设备,徐小平总会稍作停留。一上班就爱泡在生产线上的他,一如既往地细细检查着设备有无异响、漏油。看见亲手维修过的设备仍正常运作,回忆起曾经为此殚精竭虑的日夜,在他看来,这就是维修工的快乐与成就感。这里几乎每台机床都留有他的印迹。“这种感觉很有趣。”说着,他露出孩子般的笑容。
52岁的徐小平是上海大众发动机厂维修科经理、党支部书记,也是上海大众唯一的“特级技能师”。2011年,上海大众整车产销超过100万辆,轿车产品保有量全国第一。身处上海大众整个制造体系中设备最先进、技术最密集、产品质量要求最高的工厂,面对电子磨床、数控加工中心等高精度设备,徐小平及其团队承担着确保它们正常运作的重任。上海大众发动机厂厂长李文辉介绍:“维修团队是我们最核心的一支队伍。比如一条价值数亿元的缸体机加工线,只有20名操作工。如果设备出故障,通常需要1到2小时的维修时间,会损失相应的产量,而操作工即使轮流吃饭,也只能抓回来半个小时。”
徐小平先后主持参与数十项技术攻关项目,解决了无数发动机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支持参与进口设备的自主革新和升级改造,为企业节省各类外汇数以亿计。长长的荣誉列表上,“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十大工人发明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机械工业技能大师”“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赫然在目。李文辉感慨道:“一旦碰到长时间解决不了的大问题,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小平。这些年来,他的团队为厂里克服了很多困难。”曾任上海大众发动机厂二厂维修股长的王池说:“最让我敬佩的,是他在复杂条件下梳理思路、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1年,徐小平申报的《激光可视对焦技术》课题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该项技术源自2001年连杆生产线激光裂解工艺的形变超差,徐小平不满足于仅依靠德方解决问题,于是自学激光理论,访问多名专家,于2002年设计制作激光可视对焦仪,突破性地将可见单色光接入激光通道,实现同光路对焦及检测,使肉眼直接观察激光焦点成为现实,既没有安全隐患,也不需试切工件,整个过程所需时间从十几个小时缩短至一小时。该项技术于2007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在上海大众发动机厂的实际生产中已得到有效应用,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400多万元。这只是徐小平在上海大众20多年来技术创新的冰山一角。
“把工作当成兴趣来做,就很有意思”
1977年,17岁的徐小平高中毕业,被分到上海宝山一家冷冻设备厂当学徒,从事国产通用设备的修理工作。一年后,同一批进厂的36人中,大半都选择了放弃工作,参加刚刚恢复的高考。“当时我留在车间就想,他们为什么要走?我看到机床不知道为什么,就是非常喜欢,想摸摸弄弄,脏了就想擦干净。大概是先天对机械的悟性比较好。”徐小平回忆道。
而他口中的“先天悟性”,可以从童年找到些许线索。由于父亲是一名汽车修理工人,经常在家修补敲打,徐小平从小跟在后面传递工具,父亲的工具箱成了他的玩具箱。工厂给每位新员工下发一套工具,他发现自己全都用过,一点都不陌生。幼时一次父亲制作铁钎,最后一锤握着儿子的手一起敲下的经历,让徐小平经久难忘。“这一锤敲通了我的脑子,敲出了我一辈子的志趣。”
如今,维修不仅早已成为徐小平大展拳脚的职业,更是他在生活中日思夜想的主题。每年,他对新员工反复强调的,正是培养工作兴趣。“把工作仅仅视为谋生手段,其实很痛苦;把工作当成兴趣来做,那就很有意思。就是这么一点点差别,但一个做得下去,一个做不下去。”
随着维修工的角色日益重要,勤于思考已成为优秀维修工的必备素质,徐小平对此深有体会。“操作工完成一天的产量,可以安心回家休息,但维修的活儿是一直揽在身上的。虽说是8小时工作制,但我们脑子里没有时间概念。”倘若当天有故障未排除,徐小平总会把问题带回家,悉心钻研解决办法,经常连家人呼唤都置若罔闻。对他而言,沉思的习惯不啻是一种莫大的幸福。“这当然是责任感,说到底还是发自内心的兴趣。”
徐小平的很多技术创新,确实来自沉思的习惯,以及将看似无关的信息融会贯通的智慧。2009年,他在等红灯时受汽车减速过弯的启发,把磁缸做成弯道型,让冷却液在此有所缓冲,促使掉落的铁屑被磁铁吸住,从而过滤出铝屑,经过半年多的试验,结合专门过滤铁屑的支架网兜,根除了发动机厂集中冷却泵的老病根。他还曾在电视里李政道讲座中提及“最大的对称性等于最大的不对称可能性”,联想到打破绝对平行,将两片砂轮的设计方案改为进口处大、出口处小,准确控制其倾斜角度,使连杆一线AF130磨床焕发新生。就连平日里研究《易经》的心得,都能成为灵感的源泉。“当你一直在思考问题时,脑子里形成一种无形的感觉,突然碰到某件事,一下子就会启发出第六感。”
“缺什么学什么,从不考虑年纪大学不精”
除了单纯的热爱和习惯成自然的思考,学习同样是贯穿徐小平整个职业生涯的主线。从踏上工作岗位至今,他的学习过程从未停歇。“我的学习态度是缺什么学什么,从来不会考虑年纪大学不精。”
在徒弟张宏宝的印象里,师傅的钻研精神特别强,学习特别认真。时下,发动机厂的设备大都以机械为基架,几乎所有动作都通过数字化由传感器完成。学机械出身的徐小平对电气不甚熟稔,于是从2009年起利用双休日,赴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攻读机械电子工程本科。李文辉说,这让他很感动。
比许多老师更年长的徐小平,经常被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门卫误认为老师。喜欢提问的他,要求自己搞清每门课的每个知识点。2011年,他在维修缸体一线的机床AF80时,运用刚学到的工程力学知识计算出框架挠度,为修理提供了极大便利。在制图课上,一线工作经验丰富的徐小平两次指出老师使用的标准已经过时,从此老师每教完一张图纸,便会主动提出:“徐小平,有问题吗?”
学业进展顺畅,距离毕业尚余两年,徐小平也有自己的焦虑。“设备故障时,如果能在第一时间判断这是电气问题,还是机械问题,故障同两者分别有多大关系,修理起来就非常容易。但我们目前还没有人能做到,只能一轮一轮检查,每次都要耽误不少时间。今后,我们要在维修上做到机电一体化。”
比起近50岁学电气,徐小平30多岁学德语的故事更令人耳熟能详。29岁进入上海大众发动机厂前,他从未接触过这些进口的精密数控专业机床。“当时我就意识到,学好外语将是我修好进口设备的重要工具。”怀着如此信念步入夜校,他从零基础开始学习德语,一年后成为上海大众第一批到上海外国语大学脱产学习的工人学员,并在2003年通过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德语翻译研修班”考核。平时,他主动与外籍员工交流,并要求自己每修好一台设备,就用德语复述一遍维修过程。如今,他不仅能快速阅读外文资料,说一口流利的德语,多次赴德国参与设备验收和技术谈判,还在专业技术上突飞猛进,根治了不少德国专家难以克服的设备顽疾。
“他让我们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徐小平历任上海大众连杆车间维修工长、“徐小平维修技术服务中心”负责人、发动机厂维修技术总监,2010年10月起任发动机厂维修科经理。从专攻技术到兼顾管理,原本就善于总结积累的徐小平轻松适应了角色转换。“当时我们也担心过,小平能否从纯粹搞技术向搞管理过渡。通过一年半的观察,发现小平做得非常好,除了专业领域的技术创新,还能有管理创新。”李文辉说。
被维修工们奉为行动指南的“六大工作法”,正是徐小平结合经验与理论形成的维修指导方法。在借鉴国外先进管理手段之余,他不断完善TPM(全员生产维护)工作,建立起一套独具特色的预防性设备管理体系,实现了成本运作效率、设备运转效率和管理工作效率的最大化。
在徐小平指导下,全厂大力推进预防性维修,从根本上改变了维修工坐等故障出现、疲于应急抢修的传统路子,在不影响产量的前提下确保设备正常运作。他打了个比方:“设备要用中医疗法来应对,好的时候去检查,从整体上进行调整。应急抢修就像西医,是动刀动枪的,要尽可能避免。”目前,发动机厂的设备TPM保养工时已经达到维修总工时的70%。今年,发动机厂参照德国质量过程审核VDA6.3体系,开始实施TPM体系化,使各部门都参与到TPM的日常工作和评审,逐渐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前不久调任发动机厂装配车间经理的王池,对徐小平的任人唯贤印象深刻。发动机厂三个股、一个专业维修组,都由上下公认的专家级人才担任负责人。与亦师亦友的徐小平共事多年,王池坦言自己接受了许多带教和指导,大幅提升了专业素质。“他为我们提供了合适的发展平台,让我们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而且一点都没有架子。我们有什么困惑,都乐意找这位平易近人的大哥交流。”王池此次的职位调动,也有徐小平为部门员工进一步发挥个人特长和积累生产线经验的考虑。
和王池同年进入上海大众的张宏宝,目前担任上海大众发动机厂箱体件车间缸盖二线值班长,踏实肯干是他从师傅徐小平身上传承的特质。车间的生产线和维修团队有时会因设备损坏互相推诿,张宏宝学习师傅的处理方式,要求双方主动寻找自身原因,共同防范事故隐患。经过换位思考,双方相处日益融洽。
“这套机制就像一台孵化器,是徐小平创造的最宝贵的财富”
“我现在最大的心愿,是把专业维修团队建立起来,参考德国模式逐渐完善,最终实现100%的预防性维修目标。”徐小平说。尽管已获“全国机械工业职工技术创新十佳示范班组”“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工人先锋号”“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上海市团队创新特色班组”等荣誉,但初具雏形的维修团队还需数年,才能形成理想的规模。
建立多样化的专业维修小组,使大量设备的关键部件实现自主修理,为企业降本增效,是团队建设的重要部分。2006年,依托“徐小平维修技术服务中心”平台,徐小平主持成立电子主轴专业维修组,图纸资料、关键参数等资源从零起步,历时两年多,编制出电主轴拆装维修的技术规范,开发出电主轴实验的专用技术平台,发展了备件制作的合作伙伴。每根电主轴的自主维修成本从10多万元降至3万到5万元,使用寿命从2000小时提高到6000小时以上,技术水准接近国外先进水平。截至2011年,维修组共计修理电主轴180多根,节约委外修理费用2440多万元。该项技术获得当年“上海市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
徐小平眼中的完美团队,是一个“交响乐团”——由不同专业的人组成,一名主管负责协调,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为此,他组织开展专家讲座、专题研讨、技术培训会、技术研讨会等活动,邀请厂外的专业技术人员来厂讲座,组织技术骨干出厂参加专业技术培训;以“六大工作法”为基础,编制“维修标准化作业”,提高维修效率和质量,保证维修技能持续传承;倡导观念定位、目标定位、方法定位的“创新三定位”,以及见效益、提效率、无隐患的“应用三标准”,引导团队成员岗位创新;提出“将党员培养成专家,将专家发展成党员”的工作理念,在党员队伍中率先落实“X+1=TEAM”模式,要求每位党员在掌握多项维修技能以外,熟悉一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徐小平建设专业维修团队的模式,完全把握了发动机厂的发展命脉。”王池对维修科的未来充满信心。“这套机制就像一台孵化器,各领域的专家型人才不断涌现,再一代代传承下去。这是徐小平为发动机厂,乃至为上海大众创造的最宝贵的财富,其意义远大于收一个徒弟。”
作为发动机厂专业维修团队培养体系的奠基者,徐小平眼中的自己却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意味。“我之前一个人做的那些都是小事,后来能做成一些大事,都是依靠团队的力量。现在徐小平这个名字,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与其说徐小平是一个高技能人才,不如说徐小平团队是一个高技能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