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日内瓦车展上,依然是小车当道。这是全球的主旋律。国外汽车巨头们不因善小而不为,最终通过生产小车提升了他们内生强盛的源动力,甚至代表了一个国家的产业,铸就了一个企业的生命力,体现了一种价值观。有鉴于此,汽车的困惑和纠结就不难破解,关键还是回到造车的出发点上,体现怎样的价值观。也许,这是个苛刻的要求,但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到今天如此繁荣的地步就不得不提文化和价值观。否则,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位?
提起汽车消费,现在谁都不会陌生。发展汽车,现在也不再是新闻。数据统计显示,现在中国已经步入汽车消费大国,发展汽车已然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方式,至今方兴未艾,遍地开花,你争我夺,不亦乐乎。
对于这种现象,有人说,现在全世界的汽车厂家都在忙着为中国提供汽车,谁都不愿放弃中国市场,竞相在中国扎堆淘金;中国的车企视与国外汽车合资合作为捷径,或以不同的方式与名义整合世界资源为我所用,曲里拐弯,振振有词。看似正当,其实不然。尽管各异,目标却惊人地相似,看好汽车,能挣钱,不仅利厚,还能出政绩。因此,汽车这个词成了近30年来最熟悉、最热议的词,也是最敏感的问题。即便是今天,汽车依然是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那么,汽车为何被熟悉,被热议,被关注?
看来核心问题还是价值观问题。即汽车究竟意味着什么?或者代表着什么?尽管在不同时代和背景下,或者说在不同的角度等,都会有一番说法,在动态中有了不同的诠释和看法。不过,汽车成了谁也绕不开的话题,也是现实中回避不了的问题,由来已久。也许有人会问,汽车究竟是什么?事实上要回答得清楚并非易事,其复杂性和隐含的意思及代表的角色在当下中国实在太多。
“我们现在都在消费汽车,但也被汽车所消费。”这种困惑与纠结不只是需求,也有诉求。这就决定汽车不会简单,不好回答。但理性告诉我们,汽车既然是个问题,就必须正视,这是“道”,又不全是“术”,应回归其本身。事实上,现阶段很难做到,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汽车已不再是汽车,在人们的思维里则是个“符号”,汽车被异化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
回顾历史,汽车角色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两个不同时代下的表述,即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前者是计划经济思维下的产物,后者是市场经济的需求。在乘用车方面,计划经济时代是不允许私人拥有汽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确切地说,即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大陆是没有汽车消费的概念,发展轿车是被当作“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加以抵制,但它又被看作权利和地位的象征,专供少数人享用的待遇,代表了一种特定时代的记忆。就汽车产业而言,则是以卡车为主的业态。所以,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施改革开放,对汽车的认识才开始转变,逐渐意识到这是发展经济的“抓手”,被提升到“发展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高度予以重视,汽车产业的重心也由卡车转向轿车,鼓励消费。即由过去公、商务为主的轿车市场转向以家庭消费为主的私人市场。这一变化在经历了长达20年的争论和思想交锋之后,终于在新世纪到来之际被“10万元家轿”所冲破。
这种滞后,有人说是与世界脱节。所以,圆“轿车梦”,不仅普通百姓成为可能,也标志着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的到来,在意识形态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在汽车消费问题上获得了人人平等的权利,这是在计划经济时代所不能想象的事。
轿车进入家庭,这是中国走向富裕的象征,表明与世界接轨的开始。然而,在这一过程中,轿车从有钱不让买,到允许买却买不起;再从买得起却用不起的演变中,汽车消费始终作为“社会问题”凸显在人们的面前,拷问与反思从未停止过。而对这个产业的深层次思考,也从来没有使人轻松过,即便今天已步入汽车生产大国、汽车消费大国,进入汽车社会,但还是感到不爽,甚至感到汽车对于全体国民来说还是一个“痛点”。原因很简单,主流汽车市场依旧被洋品牌所把持,汽车的核心技术并没有用市场换来,庞大的汽车产业在缴了昂贵的学费之后还是没有学到真本事,整个业态被形容为“缺钙的巨人”。
一项调查显示,国内主流汽车集团的核心技术还是在外方掌控之中。光引进不消化,或多头引进,重复引进,已经成了汽车行业的顽症。尽管也有“合资自主”,但能形成独立研发能力仍旧是个奢望。在摆脱依赖,独立自主方面,国内的车企远不如日、韩同行自觉,在发展汽车业上我们所付出的代价要远比他们大。对于这种现状,过去有人曾这样描述,“纵向比,差距在缩小,横向比,差距在拉大”。如果深入了解,这样的格局至今还是没有多大改变。这就不能不思考。最近,汽车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原因是自主品牌进入公务车选用目录。在此背景下,上海牌轿车和红旗牌轿车复出再度成为新闻。显然,其背后所反映的则是“汽车要体现国家尊严”的民意,涉及文化自信和倡导怎样的汽车价值观问题。舆论显示,尽管公务车市场比例不大,但自主品牌准入意义不小,这对树立自主品牌信心和形象,改变汽车竞争格局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正如有识之士所呼吁的那样,“奔驰、宝马撑不起国民的尊严”,我们必须有自己的品牌才能体现汽车消费大国的尊严。
反思汽车业的发展与变化,应清醒地意识到,汽车既是经济发展的推进器,也是一种物化的文化。尤其是代表“国家队”的汽车企业,造车不能简单看作创造利润的手段,还是要体现国家的意志,以改善民生为己任,把生产老百姓买得起用得起,又能体现尊严的国民车作为战略目标,将发展自己的民族汽车工业,实现强国梦作为历史的使命。所以,在激烈的汽车竞争和汽车全球化环境下,重新梳理汽车价值观对制定汽车发展战略,倡导健康的汽车消费,提升国民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纵观世界汽车巨头起家和成长的历程,几乎都与生产国民车、改善民生、拉动经济、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他们影响了一个时代,甚至代表了一种文化和自信。如福特T型车,给国家装上轮子,成为不断被复制的美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甲壳虫成为德国经济的活化石,至今都被德国人津津乐道,看作是件值得自豪的事;再比如,菲亚特500的复活,对意大利人来说,这不仅给他们带来美好的回忆,也表达了一种文化自信;同样,雪铁龙2CV所反映的是法国人会生活的另一面,其设计充满了情趣和浪漫,令人难忘。此外,像卡罗拉,在日本人的生活中曾经扮演过重要的角色,至今还在输出它的市民化消费理念等。
须知,上述这些车型都是小车,但不因善小而不为,最终都成就了一些车企强盛的源动力,甚至代表了一个国家的产业,铸就了一个企业的生命力,体现了一种价值观。有鉴于此,汽车的困惑和纠结就不难破解,关键还是回到造车的出发点上,体现怎样的价值观。也许,这是个苛刻的要求,但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到今天如此繁荣的地步就不得不提文化和价值观。否则,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