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开年以来,在汽车市场持续调整的情况下,汽车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话题似乎又在不知不觉中热了起来。先是汽车产业集中度首次提出明确指标,紧接着温家宝总理又强调控制汽车增量。从近期的政策风向来看,国家将进一步推动汽车业的新一轮兼并重组,提升汽车产业集中度将是未来几年不断推进的一个课题。但问题是,车企新一轮兼并重组能否打响?
车企并购势在必行
实际上,兼并重组从来就不是什么新鲜话题,即使是新的规划提案中提及的,形成3至5家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前10强企业产业集中度达到90%,也是在“四大四小”基础上的进一步升级。中国汽车业长期以来存在“散、乱、小”的产业格局。行业集中度较低,尚无法形成较大的规模效应。130多家整车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年产销不足万辆。在市场化竞争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一直是中央政府对汽车业下达的任务之一。
日前,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以汽车等行业为重点,控制增量,优化存量,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而就在此前的2月初,国务院提出到2015年,中国汽车行业前10家企业的产业集中度要从2010年的82.2%增加到2015年的90%以上,鼓励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有数据说明,2015年中国汽车产能将达到3250万辆。汽车产能趋于过剩的现状,是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将汽车列入兼并重组行业之首的重要原因,而“控制增量、优化存量”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推动车企的兼并重组。
根据中汽协统计的数据,2011年,上汽、东风、一汽和长安4个汽车集团,销量规模都达到200万辆以上,《规划》提出的第一个目标已经达到,尽管近几年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在提高,前十大汽车集团销量突破1000万辆,但以单个汽车生产企业的生产规模论,我们和国际一流的汽车生产企业仍有较大差距。中国汽车业迫切需要兼并重组培育2至3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分析人士指出,2012年,在政府有意识的推动下,汽车业大佬之间虎踞鲸吞的“并购大戏”再度上演势在必行,这意味着今年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将进入关键时期,汽车业重组兼并将从企业进入到集团层面。
实际操作尚有阻力
提高产业集中度、进行兼并重组,发挥企业规模优势,无疑是一个好的愿望,但经过十多年的上下努力,兼并重组整合效果依然不佳。无论是汽车企业的存量规模,还是整合后的企业质量,效果都不喜人。很少有企业能够做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那就不仅是企业自身的问题了。
从过去的诸多案例来看,我国汽车行业的并购重组取决于两方面的力量,一是来自市场化的竞争力量,二是来自政府的引导,特别是来自政策引导。关键问题是,在政府主导的兼并重组中,企业能否获得双赢呢?年初爆出的长安、昌河整合风波,闹得沸沸扬扬,员工与管理者之间大打出手。它让业界再次见证了整合的难度。昌河风波的起因,表面看来是汽车生产“准生证”问题,实际根源是涉及复杂的多方利益。特别是文化、管理融合对任何人都是棘手的问题,被兼并的企业员工权益如何保障?如何成为“一家人”?这些问题的解决不能停留在旧有的思维上,它对兼并后的融合提出了新的挑战。
基于上述分析,也有业内人士认为,2012年中国汽车产业虽然受《规划》的有利刺激,但不会上演“并购大戏”的状况。不过,未来若干年,中国车企兼并重组或将提速。因此,大企业吞并小企业的重组将迎来真正的挑战。
笔者认为,未来5到10年,应该是中国汽车业重组的最佳时机,应及时解决“散、乱、小”状况,将优势资源充分集中,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眼下,国内各车企为了增强自己的行业地位,并购重组可能会更加激烈,但重组将越来越艰难。目前来看,国内近期尚有可能性与看点的并购重组仅包括广汽在完成A股整体上市后,对华晨的整合,再就是在左延安身退后,奇瑞对江淮汽车的整合。
对于中国汽车业来说,2012年将是艰难的一年,也是充满希望的一年,新的解决方案和新的梦想正在悄然起航;无论是总理讲话还是规划精神,都确定无误地传达出一个信息,那就是国家将进一步推动汽车业的兼并重组。照此预期,兼并重组将有可能成为未来5年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关键词。(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