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日前,在京举办的“沃尔沃汽车车内空气质量研讨会”上,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董祝礼建议,应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这一推荐性标准上升为国家强制性标准,以增加汽车企业的能动性,减少车内空气污染,保障司机和乘员的安全。同时,要保证原材料和零部件符合标准,车企在成本和利润上就得作出让步。
近年来,车内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峻,与之相关的纠纷和诉讼越来越多。所以,加强对车内空气质量的监督和检测,增加车内污染物的监测项目,制定车内污染物限值,客观反映我国车内空气质量状况,推动我国车内空气质量污染的防治,保障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已迫在眉睫。
董祝礼介绍,深圳消委会参考《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对车内空气的检测试验结果显示,83.3%的送检车辆车内空气质量不合格。中国科学院所属中科理化环境分析研究中心的检测结果显示,车内空气中所含的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比室内平均超标30%,菌落总数平均超标77.65%。上海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的检测数据显示,近七成车辆车内空气质量不达标。
“对于空气质量,中国政府都明确表示不会通过牺牲老百姓的健康来获得GDP的增长。”沃尔沃汽车中国区研发副总裁沈峰说,“作为汽车厂商也应该有同样的立场,就是不能通过牺牲消费者的健康来追求最大利润。”
据介绍,2001年沃尔沃汽车成立了专门的车内空气管理部门。沃尔沃汽车环境工程师Andreas Anderson表示,沃尔沃在保证车内空气质量方面有两大特点,一是汽车内饰不含导致过敏的物质,二是沃尔沃自身设计的室内空气质量系统能够确保车内空气更干净。
沈峰表示,沃尔沃在不断改进发动机效率、降低排放,将新能源引进整个产业链后,整个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会更低。在2010到2015年之间,沃尔沃计划投资17亿欧元,从发动机、传动系统、轻量化、电气化、替代燃料等各种技术方面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只有当二氧化碳排放普遍降低时,大气才会变得越来越干净。(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