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曾经怀着浓厚的兴趣,企图《围观公车选秀》(见本报2012年3月4日A7版)。围观了不到两个星期,终于围观出头绪来了。公车采购所谓全选“自主品牌”,意见稿出来后,纳税人自然既拍手叫好,又将信将疑;欧盟商会以及国外厂商自然是一片反对声,开始研究贸易报复对策。
此事干系重大,又恰逢两会期间,官员云集,中外媒体记者自然不肯放过追踪报道机会,先是工信部前部长被拦截采访,这位前部长说了,“这个采购目录没包括领导干部用车,那是另外一个系统。”哪个“系统”?他说,自己并不了解政府采购公车规模有多大,但他透露此次目录仅包含“一般普通公务车”,未包括“领导干部用车”,后者“肯定也有规定,不是我们这个业务范围”。(见3月8日《新快报》)我当时听了,难免腹诽:“您已经离任了,说的未必算。”3月11日《南方都市报》报道了“工信部部长近日对‘公车采购车辆均为国产车’一事作出回应称,前不久发布的公车目录指的是政府机关的公务用车,并不包括领导干部配车。”他还透露,“领导配车型号有另外规定,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已有相关规定”。这下,不由得我等不信了吧?
看来,原先人们看好的“公务用车选秀”意见在理解上使大家产生了歧义。公务用车有两个系统:领导干部用车和一般公务用车。两位部长都没有明确定义什么叫“领导干部用车”,什么又叫“一般公务用车”;然而,根据现在的理解,我用“倒扎账”推断,两星期前出台的意见应该是指“一般公务用车”无疑的了。看来,社会舆论的某国领导人带头用国产车啦,某总统的座驾档次就像国内的“夏利车”啦,某国领导民族情结深厚啦,这些个“狂议”都是在自说自话,不符合“中国国情”,比欧盟的盟友都见识短浅。难怪“友邦惊诧”了。
好了,领导干部用车不包括了。谁是不包括的“领导干部”?现部长不是说了吗,“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已有相关规定”。这个“机关事务管理局”看来比“工信部”要高一级?至少是“两个系统”。前部长说了“不是我们这个业务范围”,前部长的“我们”应该是指“工信部”吧?还是欧洲盟友体察“中国国情”,你不用欧美系车他就跟你急!是担忧我们怠慢了领导?还是担忧自己的豪车少了一块市场?
也许有人会善意理解,我们“领导干部用车”只是很小的一块,而且是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管着”的,想必数量不会太多。那么,省一级的领导算不算“领导”?该有谁来管着?省一级的机关事务管理局?以此类推,县里有县一级的机关事务管理局管着?这些个“管理局”来权衡谁是“领导用车”、谁是“一般用车”?能权衡好?
这个公车选秀意见啊,在这么不成熟的环境下仓促推出,真是一个授人以柄的话题。既然毫无新意,还拿来说什么事?有些事舆论关注度没集中到你那儿,你为什么要标新立异地拿出来呢?舆论一围观,两个礼拜不到,就露出了“本来面目”,还给俺们工信部领导添了麻烦,逼其表态,弄得手忙脚乱的,一开口就贻笑大方。这下面的人是怎么办事的?切!
还是怪自己“围观”走眼了吧,原来工信部的意见中所指的“公务用车”是指“一般公务用车”,那么,当时意见出台的时候,工信部就应该给大家说清楚,将“一般”两个字明明白白写上去,省得让社会上的人想入非非,自作聪明、自以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