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8年前,当《中国汽车产业政策》颁布不久,作为上海威海路汽车汽配街上唯一一家综合型汽车汽配超市的上海汽车汽配商厦总经理李培昇就敏锐感觉到中国汽车工业的春天即将来临,轿车工业发展将步入快车道。他当时指出,轿车只有进入寻常百姓家,中国轿车工业才可能大发展。套用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乌衣巷》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李培昇预见轿车走下“殿堂”,脱下“权力与财富”的神圣外衣,进入寻常百姓家庭的日子已经为期不远了。1994年底,由李培昇主持召开的“让轿车进入寻常百姓家”高级研讨会,在上海乃至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推动轿车进入百姓家产生了积极意义。
时过境迁。入世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进入了新一轮发展高潮。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首次突破1800万辆,成为全球第一。然而,透视汽车产业表面风光的背后,李培升以其敏锐的战略眼光和前瞻性思维,对汽车产业过度发展所带来的能源紧张、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双刃剑”效应进行了细致剖析,再次郑重提出了要以汽车文化产业化为载体,建设绿色汽车社会的鲜明观点,无疑是有先见之明的。日前,本报记者专访了李培昇,并对他的观点进行了梳理,以飨读者。
□撰文 胡静华
世界汽车产业百年发展正面临着严峻考验,汽车产业“双刃剑”的效能已充分显现。同样,经历了30余年改革开放和市场洗礼的中国汽车产业,正在发生深层次的转型变化。
中国汽车销量2001年占全球销量4.3%,到2010年已攀升至23.5%,成为全球第一产销大国。2011年,中国汽车产销达1850万辆,同比增长了2.5%,继续保持全球第一。根据公安部交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11年8月底,全国汽车保有量已超过1亿辆,占机动车总量的45.88%,仅次于美国的2.85亿辆,居世界第二。据预计,2012年,中国私人汽车拥有量将达到8650万辆。
中国汽车化进程不断加快,正逐步进入汽车社会。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等联合发布《中国汽车社会发展报告》首份年度报告称,近10年,中国汽车业呈现狂飙式发展,且每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达到20辆,国内千人汽车保有量在60辆左右,符合世界公认的“汽车社会”门槛。目前,中国人均汽车拥有量为0.07辆,即千人70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小虞在2011年举行的以“新机遇,新挑战”为主题的汽车工业发展新趋势论坛上表示,预计在未来10年,到2020年之前,中国人均拥有汽车量将达到全球平均水平,即每65人拥有11辆车,人均0.17辆。
然而,对于汽车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各种负面效应,诸如环境污染、能源紧张、道路拥挤、交通事故以及城市停车难等一系列问题,许多有识之士发表了自己的鲜明观点。日前,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上海汽车汽配商厦董事长兼总经理李培昇提出了一个命题:即汽车社会,到底是“以车为本”,还是“以人为本”?两种观点,虽一字之差,却反映了两种认识论,代表了两种价值观。由此,它已成为区分汽车社会文明与否的分水岭,也是检验汽车文化先进与否的试金石。对此,李培昇认为,坚持以人为本,要以汽车文化产业化为载体,加快建设绿色汽车社会。
一、应充分认识国际汽车产业分工和市场梯度转移的趋势
对于世界汽车产业分工和市场梯度转移加速的发展趋势,李培昇颇有研究。早在前几年,他在苏州金鸡湖畔举行的国际汽车文化论坛上就明确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指出,当今全球70%以上的汽车、汽配业巨头在中国设厂,“三资”企业已达1300余家,这些企业最近有3个明显转变:从参股向控股转变;从合资向独资转变;从占据市场向垄断市场转变。这是为什么呢?相对于我们中国企业,他们出道早,水平高,经验丰富,资金雄厚,难道它们除了为了获取更大利润外还有其他什么打算吗?
李培昇一针见血地指出,“事实是这些企业已经清晰地看到汽车的‘尊贵性、运动性’,‘效率、效益’的正面效应似乎已经走到尽头,现在的汽车‘不节能、不环保、不安全’的致命伤已经显现了,在自己本土已难生存更何谈发展?赶快‘梯度转移’,让‘正面效应’继续发出诱人的光芒。拥有最大市场的新兴
发展中国家诸如中国、印度自然成了欧美汽车强国的‘香饽饽’了。”
据权威调查公司证实,世界汽车业已显出夕阳西下的经济特征。除了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当今全球汽车销售已经进入疲软时代。辉煌的北美车展背后,是美国三大汽车巨头经营业绩江河日下,已成明日黄花。早在2007年,福特公司在美国市场销量下跌了11%,预计未来3年还将亏损200亿美元;通用汽车在世界金融危机中遭遇破产保护厄运。如今,世界汽车圣地底特律汽车城已经辉煌不再。
二、中国汽车市场疯狂扩张消耗石油等大量资源
当全球汽车市场的大海已在渐渐萎缩之时,中国汽车业却正弥漫着扩张的冲动。应如何看待这一反常现象呢?李培昇打开了他的资料库,以翔实的资料和确凿的数据,解读和论证中国汽车业资源耗费的真实情况:
汽车社会来得太快,我们严重准备不足。2001年国产汽车产销量只有207万辆,2010年达到1800万辆。“十一五”期间,国内新增的炼油能力,全部被新增汽车吃掉。每年因汽车增长而增加的石油消费达到3000万吨。迅速增加的汽车保有量,已经对国内燃油供应带来巨大压力。能源压力正在制约中国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2011年全年石油消费量4.5亿吨左右,按照年均6%的增速,2012年将达到4.77亿吨。目前,中国进口原油每年将花万亿元,相应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将升至近60%。中国庞大的汽车市场消费了巨大的石油资源。对此,李培昇痛心疾首地表示,“汽车岂止消耗石油,也消耗土地、水、新鲜空气等中国已经非常稀缺的资源。君不见汽车业的圈地之风久盛不衰,造车卖车修车停车,都需要吞下大块土地,更不用说那些蜂拥而上的汽车城了。如果更多资源被汽车过快挥霍,越来越低的汽车价格将很快与高昂的使用成本形成鲜明反差。”
三、汽车工业过度发展所产生的环境污染愈演愈烈
李培昇认为,汽车保有量急剧增加,汽车尾气成为许多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它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环保部的一项调查显示,2010年全国333个地级以上城市,五分之一空气质量不达标。
李培昇列举了一些触目惊心的事实:据不完全统计,10年以上驾龄驾驶员的猝死率是平常人的3倍;出租车驾驶员的颈椎、胃、前列腺得病率高达69.3%,出租车驾驶员的平均寿命之短与交警、化工厂工人一起列入前三位,寿命仅在60岁左右。究其原因,长期在0.3米~2米距离处吸入包括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铅等混合而成的苯并(α)芘等极易致癌致病的毒气是罪魁祸首。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急剧增加,道路和停车资源严重不足。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667个城市中,有三分之二高峰时段出现交通拥堵。燃油供应压力、环境保护压力以及严重的交通拥堵和停车难,对刚刚迈进门槛的中国汽车社会带来了巨大挑战。因为政策鼓励不明显,中国大汽车企业多忙于应付眼前产值,绿色汽车产业化步履维艰,环保理念还停于低层次上,如汽车发动机的排放不达标,汽车所用材料不环保等老大难问题。假如我们依然坚持为短期利益拼命,汽车社会将受到致命的重创。李培昇认为“世界汽车业已经掀起绿色潮流,假如中国汽车业不快速跟上,也会加速衰老。我们必须加快建设绿色汽车社会。”
四、“绿色、科技、人文”是汽车文化产业化的核心价值观
在指出了汽车产业的负面作用之后,李培升话锋一转,“汽车产业对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正被更有朝气的新兴产业所替代,世界经济的增长方式已悄然发生转变。文化与环保等产业在发达国家开始欣欣向荣。如今,汽车文化已经成为欧洲新的经济增长点。”
“欧洲如今在艺术与创造性产品的收入方面已经是欧洲汽车制造商的两倍,其对经济的贡献甚至超过了化学工业、房地产和食品饮料行业。”一项独立调查显示,欧洲人择业时选择电视、时装等朝阳行业的可能性远远高于选择去汽车制造厂。从产业前景看,文化、创造性的产业才是真正的朝阳产业,不仅由于其是启动人类创新精神的平台,也由于其是能源消耗最低的产业。
李培昇认为,与汽车业比,目前中国的文化产业只在萌芽阶段。假如不增加品牌文化内涵,中国汽车业可能未老先衰。中国汽车销量在增长的同时,创意却成了产业中最闪亮的东西。在中国汽车企业,技术人员多成为翻译复制资料的简单劳动者。如果抽去了国外品牌文化,有几个中国汽车企业还能靠自己的品牌生存、发展?延长产业寿命,就必须给汽车品牌多多注入文化内涵,特别是中国文化内涵,让中国汽车业真正成为聚集创造性特点的产业。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出路何在?李培昇认为,汽车产业朝“绿色、科技、人文”的方向作更适当的转变与创新,仍可继续努力走出一条成功之路。汽车文化产业化,是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
李培昇解释道:“汽车文化”即汽车生活,汽车服务,它凸显了替代人体腿脚生命之躯的功能,涵盖了包括汽车、汽配以及在汽车的研究、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及其发散、波及效应所涉及的与人民群众衣食住行休戚相关的新型理念、标准、价值观的现代化结晶。汽车文集料教密、牌夜架:学发展观于大成的划时代结晶。它的具体表现形式为:汽车4S、汽车美容、汽车金融、汽车俱乐部、汽车宾馆和汽车房产等。当然,“汽车文化”的核心思想无疑是“绿色、科技、人文”。
李培昇指出,有人已经预见到汽车生活、汽车服务在我国入世后已拥有十大商机:售后服务、汽车美容养护、汽车保险、汽车融资、汽车资讯、汽车广告、智能交通、汽车娱乐、汽车俱乐部和汽车的文化系列等。现在看来可以有定论了,汽车文化产业化的时代已经来临。谁能占有这一块诱人的蛋糕,占有如此广阔无垠的市场,谁就可以获得令人向往的高额投资回报,谁若能再涉及房产、投行业务、金融,那他就更可能赢得社会各界特别是商界的广泛关注与投入。
“在美国,汽车服务产业被称为‘黄金产业’。国际公认,一个成熟的国际化汽车市场,汽车销售利润仅占整个汽车业利润的20%,零部件供应再占20%,而另外50%~60%的利润就是从汽车服务业中产生的,尤其是汽车美容产业被视为掘金的钻石山。”
李培昇以“汽车美容”服务业为例,揭示了汽车文化产业化的含金量:全球汽车美容业产值为15000亿美元,其中,美国为4000亿美元,占美国汽车保修行业的80%;而我国的美容业产值仅为37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产值的0.24%,为美国的0.7%。据中国汽车产业现有规模而言,应该相应的有超过2000万人次的汽车服务从业者,而目前却还不足200万人,可见其中涉及的产值(税收)、就业人数、区域经济规模等方面的流失与空间有多大了。
“当今,中国汽车业作为支柱产业正发展得如火如荼,而汽车文化产业化又是后现代汽车时代的主宰,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应对呢?”对此,李培昇坚定地表示,展望未来,不久的将来,在汽车文化产业化领域,群雄逐鹿,硝烟四起,不乏英雄好汉闪亮登场,或光彩夺目或艰苦卓绝,均将演绎出一个个拓荒、创业、拼搏市场的悲壮故事。我们将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