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的公布与发布,可以看作政策的姿态在向自主品牌上倾斜,扶持的力度在加大。但这不等于所有的入选车型都能成为公务车,这里也有标准和要求。入选只是体现政策的公平,而能否被选中则取决于产品本身。也就是说,自主品牌进入公务车选用车型目录同样面临竞争和被淘汰的压力。
两会期间,《2012年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征求意见稿完成并重新颁布,明确了“双18”的选车政策导向,自主品牌当道,合资车型无缘。权威人士向外界表示,该目录符合WTO规定,别人用不着说三道四。有关人士向两会记者说明,领导用车不在此《目录》,有另外的系统。这就给人提供了不少猜想。
不管怎么说,此次自主品牌进入公务车采购《目录》数目之多、范围之广,在以往的历史中从未有过。按理说,自主品牌做公务车天经地义,属于常识性的事,各国都是这样。但由于长时间在公务车采购中自主品牌比例很小,基本上不占主流,这对业界来说,脸上挂不住了,公众也难以理解。其实,每年有这么大的公务车市场需求,自主品牌挤不进去于情于理都讲不过去,尤其是在中国进入汽车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的今天,确实难以向社会交代。然而,此次《目录》公布清一色地全部采用自主品牌,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弯,这又不能不引起国内外的强烈反响。
“北有红旗,南有上海”。这是此次《目录》公布之后最热门的话题。人们聚集的关键词就是要振兴“红旗”,复活“上海”,以此来表达对自主品牌期待和希望。这种期待和希望的背后,事实上谁都回避不了民族的自尊和尊严的核心问题。应该意识到,公务车体现的是国家形象,也是社会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表达。尽管当下汽车普及,汽车消费十分兴旺,但汽车的主流市场还是以洋品牌为主,产品的话语权和品牌的影响力还是由合资企业唱主角。这种尴尬,始料不及,有违汽车市场开放的初衷。
回顾历史,从产业的发展战略来说,选择合资的方式发展汽车工业只是权宜之计,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从消费市场来看,通过合资引进消化国产化,再过渡到自主研发,生产出自主的产品,以产顶进,自主发展,这是实施汽车开放政策的基本思路和目标,日、韩的先例已经做出了榜样。然而,中国的现状则是,缴的学费比别人多,学到的东西比别人少,而且重复引进,多头引进,甚至是低端引进,没完没了,市场换技术并不理想,这就上下都不满意,成了绕不开的问题。所以,扶持和鼓励本土汽车发展也就形成了整个社会的共识。
《目录》的公布与发布,可以看作是政策的姿态在向自主品牌倾斜,扶持的力度在加大。但这不等于所有的入选车型都能成为公务车,这里也有标准和要求。入选只是体现政策的公平,而能否被选中则是取决于产品本身。也就是说,自主品牌进入公务车选用车型目录同样面临竞争和被淘汰的压力。细心的业内人士已经注意到,此次公开的《目录》几乎涵盖所有自主品牌车型,这种貌似公平的全面放开,实际上也意味着自由竞争,这是既简单又有效的办法,正是检验品牌是否能被认同、产品是否过硬的自然法则。这就叫: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对于“红旗”和“上海”的被关注现象,应该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去看,而不能局限于对于品牌的怀旧。尽管这是历史的积淀和品牌资源,但更多的还是寄希望于老品牌的复兴。因为它的代表意义就在于文化和价值观的表达。这是已经被全社会所公认的实事。如凡是国家的重要国事和外交场合,“红旗”的不可或缺已经成为一种象征,而“上海”的认同则是历史的传承,有口皆碑。这些人文资源是其他品牌所没有的宝贵财富。这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传统的继承。然而,不是所有的老品牌复活都有价值。值得警惕的是,盲目地跟风,酝酿老品牌的复活那就堪忧了,就会落入“伪文化”的陷阱。
同样,自主品牌能拿得出手,与洋品牌叫板的又有几个?这也是《目录》公布之后议论最多的话题。所以,什么样的自主品牌才能做公务车,看来不是谁说了算,还是由市场说了算。珍惜《目录》给予自主品牌的机会,但不能忘记承担公务车的使命,不辱形象和价值表达,体现国车的尊严,应该是自主汽车的责任和自觉。毋庸置疑,公务车是证明品牌最好的平台,也是活广告;它既是门槛,更是起点。面对这样的机遇,自主品牌要抓住,同时,要看到挑战,真正的对手还是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