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大众出租车公司的“改革”营运模式引起社会关注。“花12万元可买断一辆大众出租车4年的租赁权。”这一消息在上海“的哥”中首先引起波动。这一消息也被大众交通集团得到确认,集团表示,确实已开始试点运营模式改革,“买断”的前提是驾驶员自愿。
据透露,在新的租赁模式下,驾驶员可以花12万元买断一辆新车4年的租赁权,但每月仍需向公司缴纳3000元管理费,而公司不再为员工缴纳“四金”以及车辆保养维修费用。驾驶员算过账,如果不考虑维修因素,“买断”后,每月支出少于目前缴纳的“份子钱”。这一“改革”虽说是大众出租的“首创”,是否对行业会起连锁反应,目前还需观察。就事论事,大众出租的买断有无买点?从公开披露的消息中似乎看出“买点”不亮:目前大众出租公司已签订合同的租赁车为99辆,仅占公司车辆总数的1.2%。
以笔者的理解,这样买断后,一线“的哥”与大众出租的从属关系将松散化,变成了承包租赁关系的甲己双方。公司对一线驾驶员的管理从原来的员工,成了承租人。份子钱不交了,就每月交3000元的管理费,驾驶员交了管理费后,其余每月的营运所得都归自己所有。这似乎减轻了驾驶员以前高额“份子钱”的压力。企业则可快速回笼每辆车12万元的买断金,省去了驾驶员的四金缴纳,还可每月坐收每辆租赁车3000元的管理费。这个“管理”既轻松、又粗放,似乎“双赢”。
近年来,上海出租车行业主要采用承包制运营模式——驾驶员每月缴付“份子钱”,企业为驾驶员支付“四金”。由于承包制模式在上海普遍采用,外省市纷纷仿效。行业的管理也由于公司集权,几大公司都成了营运品牌、上海流动“名片”。而现在大众出租“创新思维”地推出了“买断”经营权、车辆,这是出于企业利益还是社会责任?
有一个统计数据还是2009年的,当时上海总共有出租车4.8万辆,上海出租车经营权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收紧后,一直没有放开过,最大一次新增出租车经营额度也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全市就一次性放了500辆额度,当时也是被大众出租公司所拍得。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上海的出租车行业总的营运车辆一直在4.2万-4.5万辆之间徘徊。当时上海私家车还未猛增发展,出租车经营单位可谓有利可图,垄断经营,剩下少量的私家X出租车牌照的小老板也赚得盆满钵满。到了2011年,上海私家车拥有量统计为103.85万辆,同比增长21.9%,其中,个人轿车拥有量86.54万辆,同比增长21.8%。与迅猛发展的私家车相比,上海出租车的新增量由于限控、发展缓慢。同时,出租车的竞争压力却没有减小,私家车增加,出租车的需求量肯定要减;近年公交网络的日趋完善,地铁布线的网络扩张,路面交通拥堵加剧等这些因素都给出租车行业带来了更大的营运压力。现在在交“份子钱”、吃“的士饭”的司机都有感慨:生意难做,还没有休息天。出现驾驶员供小于求、频繁流动等趋势。有好的职业趋向,不会再恋战这个行当。当听到大众出租这个“改革”方案时,首先让人联想这是否垄断性企业觉得行业景气度下降,想快速收回成本,转嫁经营危机?早不放、晚不放,行业成了“鸡肋”了,现在要放了,还仅仅放了4年的经营权。实际情况也不买账,多数驾驶员不太愿意“买断”。“一辆出租车通常需要两个人轮班开,除非是夫妻两人买断一辆车的租赁权,否则很难找到合适的搭子。”
这种“改革”,唯一的受益者是企业。下放了经营权后,行业标准执行的控制、服务质量的提升、经营行为的管理等谁来管。我担心,到时候出了问题,公司会有“难言之隐”:由于经营模式的管理已经变化,公司的收益远比不上过去收“份子钱”的时期了,经营成本压力大,你叫我如何忙得过来?到时候,是否又会惦记着涨点管理费?到那时,你如何向已经买断了你的出租车的驾驶员开金口?哦!行,不是还有个4年节点吗?“话语权”4年以后还是在企业的金口玉牙中。
笔者的观点是:要“改革”,还是要集思广益,慎重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