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众泰新能源车着火
2011年4月11日下午,杭州闹市区一辆众泰电动出租车冒着浓烟,并伴随着几声很响的爆炸声,瞬间一股黑黑的浓烟直升空中。几分钟后消防赶到,电动出租车已经烧成空壳。此时距杭州首批电动出租车上路运营尚未满3个月。
在首批国家新能源汽车试点示范城市杭州,第一家拿到纯电动车牌照的厂家发生了纯电动汽车上路以来的第一次自燃事故,业内为之震动。
纯电动车的电池安全性一直是行业难题,意图在电动车领域实现“弯道超车”的中国电动汽车,遭遇了一次意外刹车。令人尴尬的是,电动出租车尚处于试运营阶段,就遭遇如此意外。而同样令人尴尬的是,新能源汽车产能目前远没有达到3年50万辆的规模。纯电动车现状是“叫好不叫座”。
八、汽车三包首次听证
2011年10月26日,备受关注的“汽车三包”立法听证会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举行。据统计,2011年上半年有关汽车投诉为8235件,同比增长32.4%。“汽车三包”的出台已从征求意见到首次听证,虽然跨出一小步用了整整7年,但对于消费者而言,聊胜于无。
对于汽车三包,“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可能最适合它。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专家、厂家和相关机构给出了一堆难题——举证难、鉴定难、索赔难,但是这一切都抵不上消费者多年以来的退换难。这次的“三包”听证会后,希望不再是昙花一现。
九、“合资自主”遍地开花
2011年继理念S1之后,宝骏630等陆续登场,东风日产、一汽大众、东风本田摩拳擦掌,甚至华晨宝马也宣布进军合资自主领域。从概念提出到量产车出现、从新车上市到市场接受,合资自主这一路并不容易,北京现代、长安福特、长安马自达、广汽丰田也紧跟其上。其作为中国车市合资品牌、自主品牌之间的第三方势力出现,使得汽车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相信接下来会有更多的车企加入这个阵营,合资自主将成为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
有观点认为,合资企业自主品牌是合资企业发展自主研发能力,形成自我技术积累的一个途径,但。有业内人士对这种“概念化”的自主品牌并不买账,有人将合资自主比喻成背景雄厚的“富二代”,保持了合资品牌的品质,价格比同级传统自主品牌高不太多,具有很强的市场冲击力。
十、“双庞”联姻萨博失败
2011年12月19日,瑞典法院正式宣布,萨博从即日起进入破产清算阶段。这也意味着中国庞大汽贸集团和青年汽车集团收购萨博的计划以失败而告终。据不完全统计“双庞”损失或在10亿元左右。庞庆华和庞青年一起携手竞购萨博,这几个月里,有关他们竞购萨博的密集报道,让这两人一时轰动国际车坛。两年前,北汽收购了上一代萨博发动机和车型平台。2011年5月,民营车企华泰汽车与萨博“闪婚闪离”,传闻中吉利还半路杀出。如今萨博破产,庞大计提损失在所难免,青年则称拿到了新技术平台。
欲通过拿到更多的区域代理权,尽可能地垄断萨博在中国的销售业务的庞庆华和试图效仿吉利模式,依靠海外收购为青年汽车摆脱困境的庞青年,终于明白,萨博并不是沃尔沃,中国车企在并购中还需要深入研究被并购企业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规避经济损失。
十一、校车事件
2011年11月16日,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榆林子镇下沟砖厂门口,一辆大翻斗运煤货车与正宁县榆林子小博士幼儿园学生接送面包车相撞,致5人当场死亡,15人在送往医院抢救途中死亡。该事件引发了全社会对校车的关注,随后各级政府频繁出台校车安全标准。接连不断的校车事故,让全中国人的眼光都把校车安全列为重要的话题。很多人把目光盯在了政府的身上。12月11日,国家正式公布《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并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据有关媒体的随机调查,群众对“校车优先权”的支持率达到了100%。
应该说校车事故的伤亡不仅仅是死几个学生,而是对几个家庭的未来,甚至可以说是国人对于我们未来的一种态度,所以马虎不得。而作为公共管理的政府,在这件事情上更要切实有为,要把校车的硬件搞好,在交通规则、购置校车、运营管理等方面做得到位。从另一个层次上来讲,也要把社会上的文明交通意识提高上去。
十二、车船税按排气量征收
2011年底确定2012年1月1日开始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法实施条例》。新车船税法规定乘用车车船税按排气量分为七档征收,排量不同的车型所要缴纳车船税额度的差别巨大,最高纳税额度将90倍于最低纳税税额。相比老标准,新标准按排量征收的征税结构更加细化,征税范围也更加广泛。新条例除了明确“乘用车依排气量从小到大递增税额”外,还增加了“节约能源、使用新能源的车船可以免征或者减半征收车船税”的新规。
税费差距拉得如此之大,反映出政府希望车船税对汽车消费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引导人们购买小排量、低能耗的车辆。但实际上,近几年的实践证明,仅通过税费从消费环节促进节能减排的效果并不明显。有人称,按排气量征收其实也并非单纯为了抑制大排量车鼓励小排量车,更是为了征税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