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不少新车推出时都把“秀技术”当作了卖点和传播手段,有的还成了广告的亮点,故有人说,这是在“炫技”。不管怎么说,作为新车的支撑点,除了技术吸引人外恐怕可说的空间有限。尽管有些新技术,确实有用,更新了老产品,但有突破性的不多。有的技术属于超前,或者说实际意义不大,有的根本就是噱头。于是就出现了“汽车技术过剩”的说法。尽管有炒作之嫌,但你不得不承认汽车的进步,“聪明”程度已进入智能化的高科技时代。问题是这些高新技术难道都有用吗?
提出这样的质疑并非出于实用主义,而是对技术是否能带来价值不得不做一番思考,尤其是将技术当作卖点的今天,自主品牌在技术上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媒体在试驾一辆配有自动巡航功能的车,在时速30公里情况下,碰到前面的障碍物就会自动停下。显然,这在城市拥堵的情况下实用价值不高,而且会添乱。此外,自动泊车,尽管新鲜,但价格不菲。这显然对当下中低端市场定位的自主品牌不太适合。当然,以“技术过剩”来提升品牌的性能和价值本身无可厚非,问题是看消费者是否能承受得起,给用户带来怎样的价值。
事实上,现在的汽车技术确实有点过剩。经历了100多年的汽车进化和创新,如今的汽车技术可以说是相当成熟。现在汽车上的高科技技术,多半是来自移植技术的应用,无论是研发还是制造,都离不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管理等。所以,汽车的智能化需求随着生活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可举。比如荣威550,以数字化汽车的概念首先打破了在自主品牌很少涉猎高科技领域,后又引入“车联网”技术,使消费者与现代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了,市场反响强烈,受到欢迎。这就是说,汽车技术为用户带来了生活的方便,驾驶的乐趣,正如用户所说,开荣威同样能享受到高端车的感觉。这与普通衣服穿出不同价值的道理一样,关键是看什么人穿。
此案例值得关注的是,在汽车技术过剩的背景下,荣威借助高科技提升了自主品牌的含金量,并超越了合资品牌。这样的思路,改变了自主品牌与洋品牌等距离追赶的规律。如最近卖很火的纳智捷大7SUV,其成功的秘诀也不是与洋品牌在技术性能上的追赶,而是玩电子化的高科技,使汽车驾驶和使用变得更加“聪明”和便捷,为用户带来实惠和乐趣。厂商的体会是,汽车是为人民服务的,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找到他们的需求,满足他们的要求,产品就不愁卖。
这是经验之谈。自主品牌不能盲目地被洋品牌的“技术论”牵着鼻子走,而一味地走逆向开发的路子,这样既无出路,也没出息。事实证明,对自主品牌而言,没有原创,也就没有未来。如果研究日系车的成功经验就不难发现,他们很大程度上就是在“适销对路”上狠下功夫,把“一切以用户为中心”落在实处。所以,当有人问,为什么荣威品牌的认同度能与合资品牌比肩,甚至超越个别的洋品牌,原因就是产品中有原创技术,品牌有原创文化,服务有原创理念等体系上的创新。
但也不应回避,当前不少自主品牌正陷入困局难以自拔。正如某自主品牌高管所说,“跨国公司把快淘汰的技术拿到中国当成新产品,等我们开始普及了人家就开始压价,研发出了升级产品,我们又步人家后尘。”所以,要改变这种尴尬,唯一的选择就是自己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破局。
然而,这条路很艰难。即便是用“市场换技术”方式也没换来。正如一家外资高管所说,核心技术是企业的命根子,谁也不会轻易出让。这就注定核心技术必须自己去摸索,用汗珠子和智慧及投入才能换来。丰田之所以牛,摆脱欧美汽车的牵制,就是因为手里有别人所没有的核心技术,其中混合动力技术就是最典型不过的例子。然而,光有对原创技术的努力还不够,还要改变观念,即摒弃“低成本的硬件逻辑”与“复制的捷径逻辑”,而是要强调服务对功能的替代。
专家指出,产品功能的制造可以工业化,而服务的提供却必须个性化。相对而言,自主品牌在服务上做得比较欠缺,品牌建设上也没有做到位。而是把精力放在了“制造”和“规模”上,忽视了汽车是商品的概念,需要服务来支撑,但它又是生活方式的载体,同时又是一种文化诉求的平台。
提到汽车服务,早在20多年前福特就已经提出“将汽车制造公司转变为服务公司”的概念,它认为,未来汽车利润来源主要不是靠卖车,而是通过卖服务才是利润的增长点。丰田对此潜心研究长达十余年,终于推出e-CRB(智能化渐进改善顾客关系构筑)系统,被专家称之为“汽车营销模式的一场革命”。
重制造,轻服务。这是自主品牌的软肋。但当下不少自主品牌车企尚未意识到“制造靠体力,服务靠脑力”的道理。市场需求表明,通过服务提升自主品牌竞争力不失为一条重要途径。如去年8月上汽乘用车公司推出“宅捷修”的服务品牌,很快就在业内引起反响,触动了合资品牌的神经。他们认为,不怕自主品牌价格战,就怕服务抓人心。这种汽车也能提供上门服务的举措就像家电也能上门维修一样,顺应了汽车消费的需求,解决了用户的后顾之忧。
这就是服务创新,赢得了用户的青睐,提升了荣威品牌的美誉度。随着汽车普及,成为普通商品时,谁能提供最好的服务,谁就能赢得客户,谁能拥有客户,谁就是赢家。笔者认为,在这方面自主品牌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独特优势,前景不可谓不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