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车市有个怪象,即自主品牌车企在国内市场销售业绩普遍滑坡,但在拓展国外市场方面却取得了不俗的进展。
自2009年以来,乘用车市场中自主品牌份额基本一直保持在40%以上,2010年2月甚至超过50%。但转眼进入2011年的春节后,其销售就直线下降,迅速跌至这3年来的最低点。盘点上半年,大多数自主品牌未能完成全年销售计划的50%。而江淮、奇瑞、长城等多家车企提前完成全年出口任务,部分车企调高全年出口目标,很多车企在海外忙于设厂。
外国车企走进来,本土车企走出去,似乎不错,但事实是外国车企走进来,是在巩固本土车企的基础上完成的;本土车企走出去,是本土市场竞争力不足,长期在低端市场里挣扎,不得已之下才去外面找机会。
到海外发展,遇到的困难远远高过国内市场:首要的问题是如何适应对方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
很多跨国企业来到中国,首先想到的是如何与环境对接。很多跨国公司都有这样的机构,去研究对方国家的文化和制度,在这方面我们做的是不够的。
其次,我国产品在进入其他国家市场的时候,要遇到或多或少的贸易壁垒。为规避这些壁垒,厂家得慢慢就会从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中国一直在说用市场换技术,当输出资本的时候,被输出方也和我们的想法一致,需要从中获取技术和资金。但是相较于跨国车企,我们掌握的先进技术较少,与被输出方所期望的技术水平有距离,所以目前从俄罗斯及东南亚国家也反映出来这个问题,已经有国家开始抵制中国汽车在其国家建厂。
暂时没有碰到问题,不等于说不会碰到问题。所以说,如今的一些车企外销热只能说明暂时的产品对路了,但国外的政策风险和贸易壁垒几乎是横亘在自主品牌出海发展前途上的大问题,如果想要立足长远就不得不考虑。另外,质量和研发问题、售后和产业链问题等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车企的海外拓展。
长安汽车董事长徐留平日前表示,今年前8个月,自主品牌成绩单的不理想主要是由于中国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改变和宏观利好政策的退出造成的,同时也体现出了自主品牌前几年冒进的后遗症。徐留平认为汽车产业是一个木桶理念很强的一个产业,哪个地方不行,肯定就漏水。
中国自主品牌车企始终没有掌握汽车制造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自主创新的压力和动力十分迫切。当前,全球主要的生产制造地区目前都有向其他新兴地区转移产业的趋势。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是很多跨国车企眼中的香饽饽,很多行家和专家有这样的共识:如果跨国车企不能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的话就不能在全球称雄。中国的厂商在中国市场都不能取得成功的话,那几乎可以断定他们不可能谋求全球市场的成功。
从这个角度而言,自主品牌首要任务还是不得不练好内功,在本土市场上获得成功。即使退一步讲,为了海外市场的长久发展,还是离不开练好内功这个环节。
因此,自主品牌当务之急并不在于在海外多设厂,而是练好内功,争取在本土市场上逐步收复失地,而想仅仅押注海外市场取得成功,风险会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