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康桥“血铅”事件向我们生产“电动能源”的汽车配件企业敲响了警钟:在关注汽车电动能源研发的同时,必须时刻警惕上游开发阶段的环境保护工作。不能为了汽车下游排放标准的“达标”,而使得在上游开发阶段造成集中污染!25名受血铅污染的儿童,是我们不得不痛心面对的问题。
早先,就有专家对生产蓄电池的上游能源污染有所担忧,现在,这个担忧成了令人沉痛的事实,我们将怎样看待这次事故?考验着政府的责任、企业的良心、社会的监督和公民的觉醒。初步确定,康桥“血铅”事件主要的铅排放企业为上海江森自控国际蓄电池有限公司。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浦东新区迅速成立了专项工作组,开展治疗与污染源排查等工作。目前相关企业已停产,患儿已得到了治疗。此外,该地区另一家涉铅生产的上海新明源汽车配件有限公司也已停止涉铅生产。
根据上海市环保局官网7月29日发布的《2011年上海市铅蓄电池生产、组装及回收企业公示名单》,上海共有17家铅蓄电池企业,分布在闵行、宝山、嘉定、浦东新区、奉贤、金山和崇明。其中有15家企业从事电池组装业务,1家开展极板加工业务,1家主营电池回收利用。市环保局表示,目前对6家因废气废水不达标企业都还只是关停,并非关闭,关闭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未来,各区县环保部门还将对可能非法擅自从事涉铅生产的企业进行排查,一旦发现,立即关停。看来,政府有关部门的整治态度还是处于“责令整改”的意思,当然,这也没错。
以前我们似乎只在中国内地听说过这类企业排污不达标,引起当地儿童“血铅”超标事件。如今听到了在紧邻市区的浦东康桥地区发生了这样的事件,着实令人后怕!它再一次敲打了我们企业的社会道德良知,企业要流着道德的血液,从事这些电动能源领域的工作,企业的社会责任当仁不让。
我们不能把“零排放能源”领域的工业仅仅看作是企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是要有道德的良知,看看自己的企业在从事的是什么工作,这项工作的社会意义何在,如果不守住道德底线,企业会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影响,产生这种负面影响除了对社会造成危害,当然你企业也跑不了,赚不成!
除了企业的责任,政府管理部门当然也难辞其咎。出了问题,政府的脸面无光。社会舆论的围观着实令人吃不消,这时,政府最重要的是行政必须作为,使得社会能够恢复对政府行为的信心。应该说,上海市政府的反应还是快速及时的。首先对全市同类企业进行了排摸调查,对不达标的企业及时责令其停产,对受害儿童及时进行治疗干预。体现了服务政府、法治政府、责任政府的良好职业素养。
痛定思痛,我们行业内必须清醒认识到:世界上没有所谓的“零排放”能源,下游排放为零,不等于上游生产过程就没有了污染排放。
如今,我们所从事的电动能源行业究竟是企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是一项社会责任工程?我们的企业能否担当?如果担当了就意味着什么?电动能源的开发利用工作不仅仅是企业行为,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国外经验是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从组织、立法、规划方面加强对各类清洁能源发展的管理。统一高效的政府管理机构是保障各类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基础。
企业只不过是一个生产研发基地,这个基地必须接受社会鉴定和监督,这就需要政府干预。政府干预就必须考虑决策的科学性,要重视专家学者的意见,要尊重民意。
如今,全国各地的清洁能源热一定不能轻信大意,行政要作为,不要只看到政绩,忽视潜在的问题。因为,出了问题,企业只不过承担有限的经济损失,而陪绑的受害者将会是政府和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