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paper.shautonews.com/Img/2024/12/pc2024121192d1fea7ab4d43f2ad702e466dff87e5.jpg
8月14日本报A6版报道,“全球83%假冒零部件在中国”。这是据日本汽车零件协会公布的消息,“在中国”怎么啦?标题没有宾语,是编
http://wap.shautonews.com/content/2011-08/28/023420.html

等待处理…

来自日本的指责

作者 何足道
2011/8/28

8月14日本报A6版报道,“全球83%假冒零部件在中国”。这是据日本汽车零件协会公布的消息,“在中国”怎么啦?标题没有宾语,是编辑故意缺损,还是无意而为,不得而知。笔者至少一年前也看到这条消息过,也是日本这个协会发出的这种有损于我们零部件行业整体形象的报道。也感慨过一篇杂感,也无奈过一段心绪。

在中国?在中国制造、还是在中国销售?报纸里面内容也确实语焉不详。日本协会的这种公布“权威性”肯定是我们这里有关部门不屑一顾的。

你隔海相望,凭什么说83%在中国?而且,还不住嘴了,连说两年,有你这么不客气的吗? 因此,照我们这里阅读这条消息,日本协会是带有一点“指责”我们的味道的。

其实,我们这里汽配市场假冒伪劣盛行已经是一个见怪不怪的常态了。不管占多少百分比,这个都不重要。

首先,我们在汽配市场销售渠道的问题上与“国际惯例”不相匹配。国外4s模式尚有涉嫌“垄断经营”争议,但在我们这里就成了主导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中国汽配后市场根本连正宗的正厂件都不能销售。举国上下正建在兴头上的各大汽配市场、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都可以关门了。这根本行不通。

于是,符合国标的副厂件,只要是通用技术,不涉嫌侵犯专利,咱这里依样画葫芦,劣质劣价。别人再指责,我就做了,你也只好无奈。

对于打假治劣,我们这里是行政一般不主动作为的。多是依靠厂家“自我保护”。厂家成立了打假队,利用线人,在大小市场内寻觅假冒伪劣踪影。等人赃俱获了,还是不敢轻举妄动,不能打草惊蛇。于是,厂家请行政执法部门来作为。由公安、工商、技监等联合执法,在线人和厂家的带领下,进场捣毁。于是,该处罚的处罚,该没收的没收。一般就是局部清除,不伤商家痛痒。处罚后,商家计点损失,也是局部的。犯罪成本很低。经营商家也好好地健在,照样活得滋润。

虽然,行政不主动作为,但是打假治劣的成果直接得益者倒是行政部门。罚款归行政收缴,舆论成果也由行政部门享有。“本台消息:昨天,某某区执法部门联合公安、工商、技监等执法部门,一举捣毁了……”云云。一些长期从事打假的企业专职人员向笔者叹苦经,打假维权,企业辛苦,疲于奔命,行政只是在企业举报后,才出动警力。

现在,大型专业汽配市场在 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这都是得到当地政府招商引资支持的项目,平常也放水养鱼、呵护有加。有时执法检查也往往事先走漏消息,市场内会早做准备。这样,你别不把检查不当回事,人家也行政作为一番。和和谐谐,大家相安无事。在这样的环境下,8月14日本报A6版报道,“根据《中国汽车要闻》发布消息,尽管警方和政府一再打击,非法假冒汽车零部件的生产仍然禁而不绝,约占中国售后市场的20%。假冒汽车零部件一般是需求量大的售后产品”云云。

但是,不管怎么样,日本协会的指责,我们消费者倒是要好好当一回事的。不管行政作为是否积极,汽车使用毕竟人命关天,消费者要有自我保护意识,不要贪图便宜,不要贪小失大,使用任何关系到切身利益的产品时,一定要对自己和旁人负责。 做个规矩人,选择正牌货。

如果,这种规矩意识能够深入人心,我想,假冒伪劣就会没有市场。为什么日本本土这种配件车主会嗤之以鼻,因为人家是规矩人。规矩人不做苟且事,羞耻。

上篇:遏制交通事故靠什么?
下篇:小议“跨越”
分享到

© 2019 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