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会同商务部日前发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修订征求意见稿)》,对外资投资政策进行修订,拟将外资在中国新投资的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项目的出资比例控制在50%以内。这是中国主管部门首次明确规定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合资企业的股比。
对此,朝野专家纷纷撰文发表真知灼见: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付于武认为,“如果完全放开股比限制,国内的核心零部件,例如电控、电机、控制系统等的发展肯定就没有机会了。”汽车工业资深专家、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委员陈光祖跟着表态,“差距肯定存在,但我国企业也有一定基础,应该给一个发展的期限,大概过八年、十年再放开限制就可以了。”中国机械工程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小虞则表示,“即使正式出台了,也起不到保护作用,市场上还是要看关键技术在谁的手上,国外的企业掌握着关键技术,也就掌握着主动权,竞争依然存在。”这三种意见很具代表性,余者就不一一列举了。
既然是“征求意见稿”,笔者也试着谈谈看法。
第一个看法:雄心安在?一年半前,中国汽车界就聆听了“中国传统汽车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有几十年,而在电动汽车领域,与世界几乎处于一条起跑线上”的高论,“弯道超车”的高调引发中国汽车人亢奋鼓荡,血脉贲张。咋一年半后,才匆匆披挂上阵,打响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保卫战”,原先的胜券何在?雄心安在?高论、高调难道是“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
第二个看法:多此一举。在传统的内燃机汽车零部件领域开放近30年以来,即使股比被控制在50%的上限,外方至今依然掌握着关键零部件产品的核心技术,垄断着为整车厂提供配套零部件的市场。如果还是延续1994年版和2004年版《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50%”,貌似保护国内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的股比限制,实属秃子争木梳——多此一举。
第三个看法:扶持国企民企。传统汽车零部件行业合资近30年,跨国零部件巨头是大赢家。所以,近期外方加大在华投资力度的消息不绝于耳。既然实践反复证明“市场换不来技术”,既然新能源汽车符合国家对节能减排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要求,何不换一种活法?随他合资独资,由他股多股少,我只走全力扶持国企和民企自主创新发展的一条正道:加快充电设施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技术标准的制订及完善;扩大公共服务领域和私人用车领域电动汽车示范推广的试点;探索车电分离、电池租赁、整车租赁等新型商业模式;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人才培养;深化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动电动汽车国际化的发展等日推日进的行动。
积跬步方能至千里,积小流进而成江河。世上事,概莫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