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汽车零部件的配套供应体系大有差别,进而派生出不同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供应链体系:大有差别
就汽车零部件的配套供应体系而言,整车厂与零部件供应商的关系大体可分为:欧美派、日韩派和混合型。欧美系整车企业通常没有涉及资本关系的供应商,并率先实行基于成本最优的全球采购策略,为每个类别零部件选择主次分明的2-3家供应商。日韩类整车企业则习惯采取垂直配套体系,各类别零部件一般也只有一家供应商,以资本或紧密配套关系为纽带,实现捆绑式“同甘共苦”。中国本土汽车的供应链体系尚未形成稳定的风格,暂可归纳为混合型。即在有些类别零部件上,可能由自身关联企业独家供货;对于大部分的外购零部件,又会选择多家供应商,以赢取议价权和确保货源稳定。
供应链关系:美系最好
从供应链上下游关系来看,美系车企的整车厂和零部件厂的关系更为紧密,他们与供应商之间在业务交往方面更多的是采用亲自交往,他们在产品设计和工艺改进方面能互相交换许多有价值的建议。这种亲密的合作关系,为双方共同营造完美的价值链、降低企业成本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供应链质量:日系好于欧系
供应链的质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从总的情况来看,日资整车厂和供应商的劳动生产率平均水平相对于欧洲企业要高些,产品缺陷率较低,更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较高的利润。
劳动力成本:欧系高于日韩
从供应链的角度而言,人力成本也是日韩偏低。在广州,日系车企业的员工工资并不算高,但在上海,欧系企业的员工工资和福利都可能算是中上等。欧系车企对人的尊重和关怀及企业内部决策民主化的程度远超日韩,而这些都是需要成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