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3月10日在上海举行的“2011中国汽车内饰产业论坛”上传出信息,优化车内环境已成为我国汽车内饰业当下以及今后的发展主题。与会者呼吁,汽车制造商和零部件供应商应从原材料环节来控制车内环境质量,并将环保要求纳入生产的各个环节。
吉利汽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刘强指出,车内环境污染所产生的有害物质主要有苯、甲醛和TVOC(总挥发性有机物)等,这些有害物质对人的免疫系统都将产生严重的危害。美国、德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均制定并实施了车内空气质量标准和法规。此外,这些国家的大多数汽车企业也从原材料、零部件采购到使用过程中均制定了严格的环保控制体系,从源头上控制了车内环境污染物来源。比如在美国,汽车制造商要求其供应商定期向他们和环保部门申报“不可用及受控制的材料”,申报者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及准确性负有法律责任,一旦发现未经申报的限制材料进入市场,将追诉申报者法律责任及巨额罚款。而在我国为整车配套的中小型企业,质量保证体系不够完备,并且很多企业缺乏将环保要求注入原材料采集和产品生产环节的意识。因此,要将车内环境控制工作贯穿于整个汽车产业链,具有相当大的难度。
刘强建议,汽车制造商及供应商应遵循“源头控制”的原则,从原材料环节来控制车内环境质量,对非金属及所用材料提出严格的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气味限值要求。核心控制技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选材控制,企业应掌握不同材料对VOC和气味影响的信息,建立原材料选材及认可数据库,选用高性能、环保型原材料;其次是加工过程控制。企业应掌握不同样件加工条件、加工工艺对VOC和气味影响信息,建立各加工工艺信息库,并进一步对加工过程进行优化,积极开发绿色加工工艺,从加工过程实施控制;第三是控制方式,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实行“由整体到局部”的控制方式,即把整车控制目标分解到各个零部件中去,通过对各零部件的控制来实现整车控制的目标。(记者 林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