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快巴在2010年5月举行的北京科博会首度公开亮相后一炮走红,还登上了《纽约时报》的封面。它的发明人宋有洲称,立体快巴项目将率先在门头沟区启动,项目整体规划已上报北京市相关部门,门头沟区科委负责人曾表示,门头沟之所以选择该项目,是因为其环保、高效、节能的运营模式,符合该区生态城的发展定位。
然而,近日门头沟传出了“立体快巴仅仅是研究性项目,没有这回事”的信息。
这当然是意料中的事情。
记得笔者在当时就撰文质疑,认为好几点都是显而易见的“伪”事件叙述:如时间进度、新能源、安全问题等等。并揣测,也许是媒体好心,也许是当事人心情急迫,一起说这个仿如“童话故事”的出发点是为了越来越难解决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再搭上日益红火的新能源热时髦话题。并断言:“立体快巴”一是省钱,二是建得快,三是大容量,四是符合低碳出行公交先行要求。看似全符合人们的预期,但往往太理想的东西就是最不现实的东西。
果然,立体快巴在国内的发展并不顺利,原先的门头沟立体快巴项目至今未能获得上级部门批复,“不批复意味着不能立项,目前一直没有进展”。据发明人介绍,原先与他有过联系的各地政府,目前持观望、质疑态度的不少。他认为,投资建造一辆4节编组的样车需要3000万的资金。
笔者如今针对发明人的“只要资金到位,样车半年内就可以造出来,技术上没有问题”之说,还是坚持一句老话,如果是用纳税人的钱,那生产样车、试验的项目和工夫似可一并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