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宝马碾压儿童案”,由于肇事车是辆宝马的缘故,引发的社会关注,比一般的事故案例要多得多。而前几天人民网上出现的一则人民时评:“保障房,扎紧篱笆墙拦住‘宝马车’”,其中,差不多基于同样的原因,宝马再次担纲了吸引舆情关注的最佳角色。
这几年来,宝马在其品牌营造和传播上,其实并未少下功夫,各类公益活动以及传播正面积极品牌形象的活动,在众多豪华车品牌中,应该也算参与得比较多的。可从实际效果来看,其品牌正面形象始终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在百度上如果键入“宝马撞人”“奔驰撞人”“奥迪L 撞人”来组合搜索,很容易就能看出,前者未必造成的事故是最多的,但却是最受舆论“关注”的,或者说,舆论认为这个品牌是最能够吸引社会关注的。
笔者多少有些感慨,一时的疏忽或者说是一步踏错,连一个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国际大品牌都要折戟沉沙,短期内翻身无望。这对于我们正处于品牌建设初期的自主品牌来说,显然是很需要引以为鉴的。
这一两年间,正值我们大多数自主品牌提升品牌价值和形象的关键时期。为了甩掉廉价低质车的帽子,自主品牌们纷纷推出更高级别和配置的车型产品,同时,也通过各种渠道,试图扭转过往的品牌形象,力争再上一层楼。
但显然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某自主品牌最初以中高级形象入市,但由于产品竞争力不佳,其口碑形象只能用惨淡来形容。后这一自主品牌在几年前与国际豪华品牌合资,通过各种与豪车的捆绑式宣传,其全新推出的A级车在市场上一炮打响,连带整个品牌受益,形象得以逆转,并大有成为自主品牌新标杆的势头。
但很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年多来,当年的功臣产品销量却是一路下滑,其品牌也早已跌出一线阵营。
对于我们不少自主品牌来说,未来谁也不能保证说自己不会面临这样的困境,由于缺乏相关经验,即便可以在某一品牌下推出一款甚至数款成功的产品,但如何去保证这一品牌能够长期稳定地实现增值增长,就笔者所知,不少企业依旧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好的产品,是可以被造出来的,但好的品牌,则是需要经历岁月积淀出来。产品是一时的,或许可以不惧失败,品牌却是一世的,谨慎无大错,急躁冒进和疏忽大意都是品牌营造中的大忌,种种前车之鉴的教训告诉我们,在这方面是来不得半点疏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