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paper.shautonews.com/Img/2025/8/pc2025082944607923a2424e8db74f7146abfc56af.jpg
不出意外,“产能过剩”又一次被提了出来。近日举行的2010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在“中国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主题下,“
http://wap.shautonews.com/content/2010-09/12/034263.html

等待处理…

汽车产能又“过剩”了

作者 顾行成
2010/9/12

不出意外,“产能过剩”又一次被提了出来。近日举行的2010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在“中国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主题下,“产能过剩”再度成为参与论坛诸方激辩的热点。

是“狼来了”还是“狼真的来了”?

远的暂且不去说,从2007年至今,除了2008年以外,每一年的汽车产业国际论坛上,“产能过剩”总是要被揪出来批判一下。可也就在这几年中,我国的汽车产业戴着“产能过剩”的帽子,行业产能从1000万辆一路“过剩”到了2000万辆。按照工信部的预计,到2020年国内汽车保有量要达到2亿辆来算,估计这汽车产业未来10年,还是要一直“过剩”下去。

笔者认为,“产能过剩”在这几年间,不论是其存在现象还是所谓影响似乎都有些被过于夸大了。的确,笔者也认同,对于产能的控制提高警惕是应该的,对于某些一拥而上的无序发展现象也是要加以遏制的。但是,只要生产企业出现产能大于销量的情况或可能,就高举“产能过剩”宏观大棒,总觉得多少有些不妥。

打个比方,人感冒了是生病,要开刀住院也是生病,总不能说人一生病就要被拉去开刀住院吧。同样,对于汽车企业来说,如果只是因为周期性和阶段性的产能冗余,就被扣上一顶“过剩”的帽子,也是有一点冤枉的。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些中国汽车企业一路走到今天,到目前为止,即便出现“过剩”,也应该是属于周期性阶段性的过剩。

曾经所谓的结构性过剩,其实也只是在一定市场周期内的阶段性现象,否则,无法解释都出现结构性过剩这么多年了,国内也没有哪家规模汽车生产企业因此而退出市场。

其实,市场本来就有其自我调节功能,行情好的时候,企业可以从一班制改为三班倒,新建产能可以加速到位,经销商自然也可以加价卖车。

市场不好的时候,三班倒自然也能变回一班制甚至暂时停工,新增产能可以通过阶段释放来控制成本和资源,经销商自然也会降价招揽顾客。

有些问题,通过市场和企业的自我调整,其实就可以解决了,完全没必要上升到全行业的宏观调控高度上去。再说,这几年间,汽车企业东来西往,南下北上,新增产能有如雨后春笋一般,也没见谁真的被调控了,那所谓“过剩”说,还就真没什么意义。

小排量车在2009年的热销已经告诉了我们,堵不如疏,与其整天担心产能过剩,还不如去更多考虑该如何挖掘市场的消费潜力。何况,我们汽车工业虽然这几年增速迅猛,但总体来说,还是处于一个大的发展周期内。和开车一样,你要是刚起步就频繁刹车,耗油不说,怎么能指望比其他人走得快走得远呢?

另外,“狼来了”的故事告诉我们,也许第一次可能会有些害怕和紧张,但听多了,一次两次三次,或许再敏感的人,不管狼来还是不来,对此都将会无动于衷了。

上篇:没有了
下篇:合理不合法
分享到

© 2019 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