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汽车合作伙伴成员企业和中华“爱心环保企业”,上海大众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致力于环境保护工作,在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安全、清洁、节能产品同时,也致力于倡导和营造一种与环境和谐友好的生活方式和造车、用车理念。继1995年上海大众荣获1994 -1995年度“环境保护先进集体”之后,又相继获得了上海市环境保护先进集体、中华环保基金会绿色产品奖、世界500强在华投资企业“在华影响力榜”榜首和“社会责任榜”汽车行业榜首等一系列殊荣。
启动“3年环保行动计划”
作为中国最早的轿车合资企业,上海大众在成立初期就已经制订了企业的环境方针,并于1997年12月在行业内第一个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成为国内首家取得ISO14001的绿色汽车工厂。上海大众一直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与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紧密联系起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遵守社会承诺。
2005年3月,在上海大众召开的大众地区环保会议上,作为一项重要的议题——由大众汽车与上海大众共同制订的环保行动计划获得通过,这标志着上海大众环保行动3年计划正式启动。对此,国内外媒体给予很高评价,认为这是上海大众持续推进绿色环保工程的一个里程碑。
上海大众的管理层认为,这项跨度为3年的行动计划涉及了汽车技术研发中的环境保护,以及能源节约、土壤保护、废水处理等多个议题,是推进上海大众在环保方面向纵深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将更高的环保标准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它首次以一种系统、专业的形式将上海大众20年来所形成的“全过程污染预防”思路总结并确定下来,在以往上海大众环保工作基础上做出了全新的开展。
专家认为,该计划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汽车制造过程环节中的能耗与污染问题,而是明确将产品本身的能耗和排放问题纳入控制范围内。除了展示上海大众在环保方面的成就、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环保运行支出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希望借此引起大家对全过程节能防污预防思路的重视。
实施绿色环保新举措
“预防污染、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上海大众的环境理念。从1998年起,上海大众就开始按照大众汽车最新的车内气体散发标准,对车内所有非金属材料的选用进行严格控制。目前,上海大众已经对设计、生产制造、零部件供应、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展开严格的控制,其各类车型均比国家法规规定的时间至少提前2年达到排放法规要求,并不断将环保领域扩展到密封蒸发、电磁干扰、车内气味排放等各个环节,并由此成为国内首家全部实现绿色产品的企业。
产品环保,原材料可循环使用
一辆车,原材料成百上千种,要把所有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的物质挡在门外,不是一件容易事。上海大众检测实验室里,上百个试管里装着各种颜色的材料颗粒,每一个试管里的颗粒,都是从零部件供应商提供的材料中抽取的,直接从源头上加以监控。
从轿车“生命初期”的设计开始,上海大众在零部件材料的选用上,严格依据大众汽车关于原材料环保的标准,如大众汽车91101等,对汞、镉、铅、铬等有毒重金属进行重点防范。从2004年起,上海大众已经将所有的重金属材料挡在门外。
2000年起,上海大众对产品车零件材料的可回收情况展开调研,在产品的设计之初就考虑回收利用问题。开展了底板衬层减少PVC-UBS-废料数量,内饰件采用可回收的聚丙烯作为基材的材料,非金属零件/橡胶零件使用的材料分类编号,对新开发产品全面采用VDA260《聚合材料制成部件的标记》;DINISO1043T2《塑料缩写-填充料和加强塑料》等一系列措施。目前,POLO、领驭和途安的80%车身都可以回收再利用。
坚持标准,降低内舱有害气味散发
上海大众最早关注车内空气质量。早在1998年就已经开始按照大众汽车最新的车内气体散发标准,对车内所有非金属材料的选用进行严格控制,对材料有害气体的含量做定量检测,除了对于自己直接使用的生产材料,还对配套商提出了同样的要求。
上海大众严格遵守大众汽车(标准50180)乘客舱污染物限值,严控车内主要四类有害物质:甲醛、苯类、氨类及其他碳氢化合物。从原材料入手,通过对原材料有害物质挥发的控制来提高车内空气质量,进行凝雾试验、甲醛试验、总碳挥发试验和气味试验,把车内有害物质降到最低,保障乘客的健康。
工艺创新,消除有害物质侵蚀
除了原材料和源头控制之外,在加工过程中,上海大众也尽可能采用环保的工艺。例如:不含Cr(VI)的钝化;在安装内饰时,采用模内复合技术,而不是简单地使用胶水进行黏合(胶水中含有大量苯类);通过优化油漆程序减少使用溶剂;在所有重要的焊装连接中采用激光焊接(无缝连接技术);铝车轮无Cr(VI)表面预处理工艺;座椅采用的真皮全部经过特殊处理,皮质中有害物质含量大大降低;内饰件采用低压注塑工艺(避免含有溶剂的粘结胶);使用不含铅的离合器涂层。
绿色革命,提高节能减排效率
上海大众将节能减排的目标融化在每一个零部件的持续改进中。其中,在每个车辆等级中占据节油方面的领先位置。在动力系统改进上:上海大众通过TSI+DSG环保解决方案,使产品实现了卓越性能与低油耗、低排放、强动力的完美融合。相对于其他节能环保技术来说,TSI和DSG技术在实现更多驾驶乐趣的同时,燃油消耗量比竞争产品降低了20%到25%,节油率可达到22%,温室气体排放可降低33%左右。自2007年正式启动“动力总成战略”以来,上海大众已经在两大品牌四个系列的产品中广泛应用了TSI和DSG的技术,不但成了绿色环保积极的推动者,也成为了创新科技应用的领跑者。
采用绿色轮胎
具有绿色轮胎之称的新式轮胎,与传统的黑色轮胎相比,降低了轮胎的滚动阻力,阻力小且省油。与传统的黑色轮胎(Carbon Black)相比,采用了Silica技术(胎面配方中加入二氧化硅),降低了轮胎滚动阻力,提高了抓地力,提高了整车安全性,降低油耗。
尾气排放,各类车型均提前2年达到国家法规要求满足中国最为苛刻的废气排放规定,以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这一直是上海大众产品环保控制内容的重中之重,也是上海大众的奋斗目标。上海大众投放的新车型,都是按国Ⅳ排放要求进行开发的。
此外,在排放控制上,上海大众同样注重通过新能源、代用燃料技术的开发进一步提升产品清洁度。从20世纪90年代起,上海大众就顺应国家节能环保战略,积极开展了新能源、替代燃料技术的研究,先后研制了LPG、CNG等油气混合的产品。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上海大众为奥组委提供的20辆PASSAT领驭氢燃料电池车,以“零排放”在奥林匹克中心区域提供交通服务。2010年北京国际车展,上海大众则带来了E-Lavida朗逸电动车,展示了上海大众环保领域的最新成果。
对于上海大众来说,是保是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企业态度,环境管理体系也已深入到企业的每一个细节。如:物流部门在与供应商共同制订的优化运输车辆装载率项目中,重点对装载率低的线路进行集中跟车,对供应商的零件信息如包装、供货量进行重新采集,对跟车信息进行分析,提高计划的准确率,优化装载组合,从而对线路进行重组。2009年装载率的目标值较2008年提高2%,使车辆利用率大幅提高,减少了运输车次,减少了车辆尾气的排放。空调供应是上海大众能源管理的一部分,通过多方合作,上海大众空调设备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日趋进步,不仅运行机制更贴近员工的工作需要,今年7月与去年同期相比,还实现节约用电21万度。
通过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上海大众近年来在资源节约、节能减排等各项工作中取得了较大的绩效。万元产值能耗较“十一五”初期下降超过30%,污染物排放也保持了持续下降的势头。到“十一五”期末,上海大众预计将实现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35%的节能降耗目标。(诗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