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疑,比这个夏天更热的是“仰融造车”的热度。进入6月份以来,有关仰融造车的新闻开始不绝于报端,投资会、路演会,乃至到8月,国有控股的江淮汽车和仰融控制的香港正道汽车分别发布打算合作造新能源车公告,由此,把“仰融造车”推上了沸点。
直至出了公告,业界对“仰融造车”计划还持怀疑态度,不是因为别的,缘由计划实在过于庞大:“未来几年,要在美国和中国每年各造车300万辆。一期在国内投入400亿~450亿元,打造300万台发动机和100万辆整车基地,‘颠覆中国汽车业格局’”。根据正道汽车已公布的造车技术路线显示,初始阶段为2012 - 2016年,推出正道第一代CNG混合动力汽车;第二阶段(2017—2020年)推出正道第二代CNG混合动力汽车;第三阶段(2021—2030年)推出以纳米发动机为动力的无蓄电池电动汽车技术。
在新能源车产业化、市场化还相当不成熟的中国,敢于抛出如此宏大的新能源产业计划,不啻于“放了一颗卫星”。拨开层层迷雾,支撑这颗卫星的基础在哪里呢?笔者有意收集了相关资料,发现有被其可视作“五项利器”的基础:第一是能源路线:“三合一”的环保节能技术,天然气为主、电池为辅助动力、汽油是紧急使用的辅助燃料;第二是成本路线:首先采用中美两个经济大平台,其次是大批量生产,一套设计上百万的流水线,零部件大批量共享;第三是销售策略:向消费者提供8万公里(5万英里)的免费天然气;第四是技术储备:有下一代的纯电动车技术,以纳米为动力的不过多依赖蓄电池的电动车技术;第五是资本运作:包括EB-5、私募基金、股权基金,以及香港上市公司。它的很多融资方法是现在的主机厂没有的。
这“五项利器”中,能源路线虽说是基础,但其依赖于现有技术和设备及最终产品,实现能否尚不能确定;成本路线是建成流水线后再规划的供货、物流系统;销售策略更是产品出来后的市场问题,但不知其提供的免费物品成本如何计算?
技术储备则被描述得更为超前:在目前已被仰融公司买下知识产权的该项技术中,小型的发动机将由纳米技术以及纳米物质生产,其大小将不会超过普通人的指甲盖。如果由数百个这样的小型发动机进行成功连接,正道汽车的技术团队将可以将一块普通的手机电池,改造成用石化燃料进行燃烧发电的“燃料发电机组”。而如果应用纳米技术的“燃料发电机”可以得到产业化并使用到汽车上,那么,目前困扰电动车的技术难题会迎刃而解。汽车发动机所浪费的能源,因为有纳米发动机而大规模提高的热效能利用率,可以达到95%。
只是这一技术,尚不见有实验室成功的事例见诸报道。目前这“五项利器”中最可行,也是最实在的,其实就只剩下资本运作——融资。从这个层面讲,利用国内的移民热、股市炒作,用现在的新能源车股市题材热点,进行一番融资是“正道”的“正道”。
若不见,仅有合作意向公告,两支股票就已飙升?只是对于融资成功后面的造新能源车问题,咱们且留给时间来研判吧,况且,上市公司融资成功后改变募集资金用途的,在我们这里也多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