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paper.shautonews.com/Img/2025/8/pc20250805913ad4aaa2b843b5918d5620431695cb.jpg
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出台之后引起剧烈反响的不是消费者,而是汽车厂商。如果随意调查一下,就不难发现,新能源汽车其实离
http://wap.shautonews.com/content/2010-07/18/032585.html

等待处理…

面对新能源汽车的诱惑

作者 颜光明
2010/7/18

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出台之后引起剧烈反响的不是消费者,而是汽车厂商。如果随意调查一下,就不难发现,新能源汽车其实离我们还是比较远。

尽管混合动力车产业化的努力有了一点起色,但要撬动消费者的口袋还是不容易的。而补贴新政所倾斜的电动车,能让消费者动心的就更加少之又少,反响平平。相比之下,厂商的动静却不小,这倒不仅仅是看中补贴这一块,而是为揣测产业走向及转型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空间。

这样的反差不得不引人思考。

补贴新政出台,最敏感的是一些汽车跨国公司。它们闻风而动,异常活跃。通过试驾和讲座,或研讨和交流,采用不同方式兜售它们的新能源汽车。如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广小型高效柴油发动机的德国大众,近期推出了“大众中国电动车战略”,并高调举行电驱动技术媒体交流会,宝马中国公司则组织媒体试驾X6和7系混合动力车。再如,近期英国政府帮助企业来华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和成果。而美国一家专为电动车使用和服务的百特普瑞斯公司捷足先登,已与国内车企签订了合作协议。

这些迹象表明,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已不是简单的汽车技术领域的转型和变革,而是一个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代表未来产业走势并向外界发出的强烈信号。

这就使人想起了16年前国家颁布《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时,最敏感的倒不是国内的业界,而是境外的汽车跨国公司,它们纷纷涌入中国抢占先机,谁也不甘人后。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轿车进入家庭在当时似乎还是个遥不可及的梦,但这并没有阻挡外国汽车巨头进军中国的欲望,而是虎视和觊觎。他们的感觉印证了一种经验或规律,就像现在业内对于印度和越南市场的判断一样,属于未开垦的汽车市场处女地。

那么,今日新能源汽车补贴新政的出台对汽车业刺激究竟有多大?效果究竟如何?

很显然,扶持不等于打包票,最终还得由消费者埋单才能算数。故有人提出质疑,此次补贴新政把大家都看好的混动车排斥在外有点费解,而提携尚未成熟的电动车,这就加大了人们对于电动车的关注。

从国外车企跟风的劲头和急不可待的嗅觉中,不难看出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角逐的重点在哪里。如同一地鸡毛一样,在今年4月北京车展上参展的国产新能源汽车,可谓琳琅满目,遍地都是,但并非全是货真价实的。内行人说,有个别车型,除了商标和车壳是国产的,关键技术都是拿来的,属于自己的其实并不多。况且,国内新能源汽车起步较晚,技术和经验积累相对于国外还有较大的差距。据有关专家说,就混合动力车而言,目前国内技术要相差丰田20余年,在燃料电池方面则要相差通用十几年,在电动车方面虽然已经有了眉目,但转化为商品尚待市场检验。业内人士指出,要使电动车获得市场认可,必须过技术、价格、服务三大关。这不是靠补贴就能解决得了的问题,而是必须跨越上述三道门槛。新能源汽车面临大考主要还是来自市场的认同。

即便是跨国车企在中国吆喝得震天响,但新能源车还得有消费者买账才行。最典型的是普锐斯混合动力车,是属于新能源汽车中最成熟的一种,上市好几年了,至今还是叫好不叫座,惨淡经营,有人说,若不是一汽丰田赔得起,该车在中国早就退市了。而新近试驾的宝马混合动力车的售价都在200万元左右,计划2013年量产的高尔夫电动车售价也不会低。

显然,这是需要技术和服务支撑的商品,如果要成为大众消费品的话,谁都明白除了购车成本要降低外,使用成本和产品的可靠性都是大家关心的重要问题。从长远看,扶持新能源汽车无论是对于产业,还是对于国家能源安全,以及环保责任等,都是具有前瞻性的战略举措。而现实是,有些车企连普通的传统车都还没有造好,尤其是在节能减排上还有很多功课要补要做,却不甘寂寞也凑起热闹,玩起了新能源汽车的“游戏”。这究竟是为什么?就像当年汽车产业政策出台之际,立刻冒出一批生产家轿的车企一样,除部分车企挺过来外,有多少被湮没了?

事实上,现在新能源汽车成了业界的“一场运动”,家家都在干新能源汽车,纷抢这块尚未出炉的蛋糕,却只有少数车企在琢磨对于传统汽、柴油驱动降耗增效技术的研究。有人说,把现有的传统汽车能耗和排放降下来,在提高发动机效能的同时做到节能减排,即可谓务实之举。而倡导汽车低碳消费理念,大力推行小排量汽车,要比有些盲目赶时髦、所谓的自主开发新能源汽车来得更加现实而迫切。“在新能源和替代能源没有大规模投入使用之前,为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提供优质、精品、低碳、环保的小排量汽车将是大势所趋,各大汽车企业更是责无旁贷。”

专家们提醒,在这场新能源汽车的诱惑中,对于中国车企来说切忌浮躁,要保持清醒。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方为关键。

上篇:没有了
下篇:世界杯,让你记住汽车了吗?
分享到

© 2019 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