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汽车保有量达4957万辆(不含低速汽车),机床保有量达700多万台,14种主要型号的工程机械保有量达290万台。其中,大量装备在达到报废要求后将被淘汰,新的退役装备又在大量增加。
如何抢抓再制造的先机?首先,必须考量再制造产品的经济性。如果产品价值或所耗费的资源十分低廉,就失去了再制造的价值。
其次,需要考量再制造产品的可行性。这里有两个门槛,一个是技术门槛,再制造不是简单的翻旧换新,而是一种专门的技术和工艺,涉及表面工程、修复技术等,而且技术含量较高;另一个是产业化门槛,即再制造的对象必须是可以标准化或具有互换性的产品,而且技术或市场具有足够的支撑,使得其能够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生产。
第三,还要考量再制造对象的条件。比如,它必须是耐用产品且功能失效,必须是剩余附加值较高且获得失效功能的费用低于产品的残余增值等。
上个月,我国出台了《关于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规定,把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范围从发动机、变速箱扩大到传动轴、机油泵、水泵等部件;同时,推动工程机械、机床等再制造和大型废旧轮胎的翻新。截至2009年底,我国已形成汽车发动机、变速箱、转向机、发电机共23万台套的再制造能力。可以预计,随着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强、产业技术的成熟、消费者的逐渐认同,我国再制造产业将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