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环保的意识、理念和技术无处不在,整个世博园区中,从基础建设到园区能源利用,以及区域内的交通设施,都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与现实迥然不同的环保世界之中,尤其是上汽集团提供的在园区内运营的超过千辆新能源车,更是全球有史以来,新能源汽车最大规模和最长时限的示范运营。
世博园区内的美好景象无疑是值得我们期待的,但出了世博园区,我们还是发现,世界和环境依旧还是这个样子,望梅止渴但不能真的解渴,2030也并不是可以倚马可待,是需要我们一起努力努力再努力的。
可以预见的是,我们国家的汽车保有量,未来必然将以年均超过1000万辆的增速扩容。也就是说,仅在汽车领域,每年就有超过1000万个的新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出现,一直到新能源车彻底成为社会大众化产品为止。
这个期限或者说过渡期需要多久,现在估计没人说得准。如果10年内能完成基础建设,那么,至少也要再过10年,才能让新能源车真正普及开。那么,假设就是20年,这20年里,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产品排放逐步改善是可见的。四年后,新车平均排放要降低到7升/百公里。国家已经编制完成《第三阶段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明年开始将逐步实施,对汽车的能耗限制从以往的限制产品转变为限制企业,汽车在整体生产汽车产品能耗达标的前提下,才能安排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也就是说,未来中国汽车工业将和能耗及二氧化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宏观上达到控制排放的目的,而且,相关限制的空间还将逐年缩小。
不过,笔者认为,与汽车产品排放达标相比,目前更为迫切的,是社会和企业如何联手一起来改变中国消费者的现有汽车消费观念。而这种处于隐性状态的环保意识,想实现提高和改善似乎并不容易。从今年前几个月的汽车销售数据来看,小排量车销量同比不断萎缩,中高级车在不断增长,能耗大户SUV更是月月热卖。说得直接一点的,不少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也就和2.5%的购置税画个等号。对于小车,国内消费者还是没有在根本上去接纳它。试想,如果缺乏源于市场的环保意识来施加真正的压力,企业又何来动力改善排放呢?如果仅仅是为了应对法规,那么,目前的法规实际上还只是督促性和规劝性的,即便有惩罚含义在内,但也只是象征意义上的。
相对于企业的改变而言,消费者观念的改变显然要困难得多。经历和看见了今年年初以来全球的异常气候变化之后,再经历和看见了世博会给人留下的美好愿景之后,一句话,希望有用,但愿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