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视7:00档《朝闻天下》惊呼部分银行悄然收紧了汽车消费信贷:上调车贷利率,上调幅度从10%到30%不等;增加车贷限制,有只给购买高档车客户放贷的,有增加抵押物的,有提高贷款者收入及资质要求的;除了汽车做抵押,居然还要用房产抵押,几十万上百万的房子抵押只能贷十几万的购车钱,而且房产抵押只能专款专用;延长车贷审批时间,以挫伤贷款购车客户锐气。
与部分银行收紧汽车消费信贷形成反差的是,我们有的汽车厂商向客户公开承诺,对今年车购税优惠缩水的那部分,由他们补偿;更有汽车厂商推出零利率、零手续费的贷款购车优惠促销举措,其目的无非是降低购车门槛,激发客户买车欲望。
零利率贷款购车,通常情况下政策是不允许的,银行及所有金融机构很难实施。其实,对银行和金融企业而言,他们没有也不可能做贷款而不收息的生意,只是汽车厂商承担了个人购车贷款应支付的利息而已。而在银行收紧汽车消费信贷的背景下,汽车厂商如果坚持零利率贷款促销,背负的成本和风险,无疑会进一步增加。
那么,银行为何收紧汽车消费信贷呢?
首先是出于对宏观经济环境和自身金融形势的考量。
我国近期经济运行面临投资增长高位回落、物价上涨和资产价格剧烈波动、通胀压力增大的挑战,政策调控难度加大。央行3月4日召开的信贷形势座谈会指出,按照宏观调控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引导金融机构贷款合理均衡增长,同时,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中央银行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内,已经于1月18日、2月25日和5月10日3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央行认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总基调未变,但要引导金融机构贷款合理均衡增长,因而在银行信贷的规模控制、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加大“正回购”的力度上均有所动作,甚至不排除未来一段时间再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用银行金融界网点一位信贷人员的行话说:现在银行“头寸”比较紧张。
汽车消费信贷的开展,最忌讳车价的波动,尤其是剧烈波动。这次银行收紧汽车消费信贷,还因为受欧元对人民币汇率一路走低的影响。
以央行公布的汇率中间价计算,去年12月31日,1欧元兑人民币9.7971元,而今年5月17日,1欧元只相当于8.4279元人民币。按此计算,今年5个月以来,人民币兑欧元已升值16.25%。处于欧元区的德国和法国,奔驰、宝马、奥迪、大众、标致以及雪铁龙等车型进口到我国,相应的降幅也就有所提升。大众辉腾最高降9万元,宝马X3和奔驰新E分别降6.5万元和6万元,标致207CC最高降幅也达4.5万元。进口车降价趋势将传导到国产的中高级车市场,目前京、沪、穗等大城市大市场上同样令人关注,华晨宝马3系最高降幅4.2万元,北京奔驰C级200K车型,不仅赠送全额购置税3.38万元,另赠送1万元礼包。
银行收紧汽车消费信贷,也是车市降温的产物。
到4月底,我国汽车生产企业和流通环节的期末库存百万辆左右。尽管仍处于可控状态,但由于不少经销商习惯于热销和畅销,更乐于在市场资源短缺时加价销售,一旦车市降温,走势趋缓,库存增加,不免产生恐慌心理,降价促销随之升级。合资品牌的普通型车大众速腾和日产颐达等多款车型降幅达到3万元,老款马自达6的价格跌破了15万元,即使新车北京现代i30也可享受1万元的现金优惠。有传媒引述消费者的话说,市场上汽车价格“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川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