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开年至今,上柴公司的新能源动力包括混合动力在内的总订单超过1000台套。“青山不老,绿水长存”,在节能减排和倡导低碳生活的大背景下,上柴这家多年从事传统内燃机研发制造的企业,找到了新的立足点和发展方向。
记者 严瑶
不患人不知,惟患学不至
记者近日从上柴公司了解到,由上柴公司自主研发的166台套混合动力系统已交付整车厂家,随后将装配在整车上,用于上海世博会期间的车辆运营工作。从接到订单到交付产品,上柴公司用了不到3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混合动力系统集成、系统测试、整车与动力系统的匹配性实验、产品的生产定型等工作,速度之快不得不令人赞叹。
早在1998年,上柴公司就成立了新能源动力研究部。成立之初,国内在新能源动力研究开发上有很多研究方向和技术流派。上柴研究部门并没有盲从,而是充分听取营销部的意见和反馈,研究国内外新能源动力发展成果和趋势,确定了以天然气和混合动力为上柴研究部的研究开发方向。上柴公司充分利用上海的区位和人才优势,以自我培养为主、对外引进为辅,培养和引进了一批在混合动力领域颇有建树的青年骨干。在替代燃料和混合动力系统标定、性能匹配、结构设计和产品应用等关键岗位上,培养出了多名优秀青年工程师。
汽车工业发展到今天,一个企业靠单纯掌握一项新技术或者工艺并不能取得成功,只有把诸多技术、工艺以及各子系统整合起来,做到系统最优,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故此,上柴公司没有局限于单纯的新能源动力技术研究和开发,而是注重对新能源动力技术、工艺的吸收、整合,力争把新能源动力系统做到最好。
上柴公司充分借力上汽在新能源动力领域的积累和经验,结合自身在新能源动力技术研发和工程应用领域的经验,迅速提高了其在新能源动力产品开发和产业化上的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上柴新能源动力专家刘雄博士告诉记者:“工程技术的发展没有什么奥秘,就是要不断实践、不断积累,功夫到了,东西就出来了,工程技术的持续发展更多地依靠坚持不懈,而不是灵机一动。”
先进技术转化成产品的最大障碍不在技术本身,而在生产产品的细节之中,很多设计和制造缺陷不经过大量的测试和实际使用难以发现。为了做出成熟可靠的产品,把新能源动力做成上柴公司的盈利产品,公司在技术试验、产品性能测试上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上柴公司建立了国内最先进的新能源动力系统试验车间;长年购置车桥、变速箱、离合器等与动力配套相关的零部件用于动力匹配测试;花费巨资,将天然气管道接入上柴,并建立大容量的储气罐,建立了国内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天然气发动机试车车间。上柴公司的技术人员告诉记者,上柴的试验车间,不仅完成了自己的技术测试和产品试验任务,还承接了国内不少同行、科研机构以及下游整车厂家的试验测试任务,为国内的新能源动力产业发展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