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发源于浙江永嘉县、名不见经传的水泵厂,自从1995年把发展重点转移到上海之后,短短几年就一跃成为国内同行的龙头企业,先后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和“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等称号。这家企业就是上海凯泉泵业(集团)有限公司。
凯泉泵业凭什么后来居上、“领跑”国内同行,而且至今一直坐稳业内龙头老大的交椅?行家分析的结果是:尊重人才,科技兴企。
告别永嘉到安亭开创新天地
讲到凯泉泵业,不能不讲到它的创始人林凯文。20世纪90年代初,林凯文在家乡创办永嘉县瓯北水泵厂,仅用4年时间,就使企业在全县水泵厂中排名第三,年销售达到1000万元。这样的规模,在当地绝对是“大户”。可是,他没有“大”的感觉,反而感到“舞台太小”,难以“伸展拳脚”。1995年,他毅然告别永嘉,到上海汶水路创办上海凯泉给水工程有限公司。
抛弃已经取得的成就,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去冒“天大的风险”,在常人的眼中无异“脑子进水”。然而,林凯文“开弓没有回头箭”。凭着开拓者的勇气和成大事的远见卓识,凯泉泵业很快在上海站住脚跟。1999年9月,经过增资扩股和企业改制,上海凯泉泵业(集团)有限公司成立。经过5期工程建设,凯泉上海工业园在原黄渡镇(现安亭镇)拔地而起,10多幢宽敞明亮的厂房气势恢宏,几十辆卡车每天满载凯泉产品驰往全国各地。如今,凯泉泵业已经形成总部经济格局,在全国各地拥有8家企业、3个工业园区。去年,凯泉泵业实现销售25亿元,比上年增长12%。
求贤若渴引领国内泵业潮流
中国泵及真空设备制造行业共有1600多家企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凯泉泵业能够脱颖而出,靠的是尊重人才、科技领先。
凯泉泵业首先狠抓科研队伍建设,培养、引进专业技术人员350多名,其中不乏专家、教授、博士和硕士。它们最早引进的高级人才,现在已经担任集团高层领导;同时,以上海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为抓手,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每年用于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的费用,占企业销售额的5%以上。科技人员有科技项目,有资金保证,积极性大大提高,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持续增加,每年申请实用新型专利数十项,其中,发明专利占40%。而且,这些专利100%得到实施。凯泉的双吸泵采用6项专利,技术性能和产品品质实现质的飞跃,年销售额从原来每年800万元飙升至4.2亿元。
品牌战略为企业猛虎添翼
凯泉泵业的产品遍布全国各地,必然遭到“李鬼”的侵犯。为了保护“凯泉”商标的合法权益不受假冒伪劣产品侵犯,它们制定了《凯泉商标管理规范制度》,严格规定商标转让、授权、注册、侵权等事务,对公司商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并在38个大类中申请注册了70个商标。经过10余年培育和发展,“凯泉”商标于2001年被认定为“上海市著名商标”,2006年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实施品牌战略,离不开技术标准。凯泉泵业信奉“一流的企业制订国家标准”,依靠多年积累的技术优势,积极参与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制订工作,从而增加企业在水泵行业和相关领域的影响力及话语权。它们还立志向“世界泵业十强”迈进,在熟练掌握国家标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国际标准、德国标准、美国材料协会标准和英国标准。
以科技领先为品牌战略保驾护航,是凯泉泵业决胜市场的“秘诀”之一。它们与清华大学、江苏大学和建大流体力学研究院等近10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同时,向各地分公司派遣专业能力强、技术过硬的技术副总,实施专家营销和技术营销,将凯泉产品的知识产权优势转化成市场优势。
凯泉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它们永不自满。在日前召开的2010新年营销工作会议上,它们作出4项科技创新决策:研究开发并举,建立健全水力研究室、泵力学及结构可靠性研究室、材料研究室,力争让凯泉泵业的基础性研究取得国内乃至国际领先地位;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强产学研联合,筹建博士后工作站;斥巨资建立 PIV 内流场试验台、水泵力特性试验系统、高精度模型泵试验台,让集团的泵性能测试和各种试验设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加大核电用泵、火电用泵、石油化工用泵等高端产品的研发力度,抢占国内同行技术发展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