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平淡地迎来一年又一年的“3·15”,已经很难再有前几年迎接“3·15”时候的激情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3·15”正如同植树节等其他特殊日子一般,渐渐演化为一种节日和公式,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消费者维权会进入一个高潮期,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除了数量、事件等要素外,很难看出与前几年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每年在同样的时间内做着几乎同样的事情,同样的问题和案例也在一遍遍重复出现着,简言之,就是照旧维权,维权照旧。
在去年车市销售井喷的同时,各类汽车投诉案例不出意外也随之在井喷。但哪怕今年因为“3·15”解决了有史以来最多的消费者维权问题,也依旧无益于“3·15”的价值体现,只是会让人产生更多疑虑:光一个“3·15”,撑得起即将年产1500万辆新车的中国市场吗?
或许我们可以来设立一个方程式,其“X”:'就是某种维权。如果要形象一点,可以暂时把时下相对热门的丰田代入这个X。丰田章男北京说明会会场外,有数名消费者高举抗议书,质疑丰田在华销售车型的安全隐患问题。当然,最后,人被拉走了,材料大多也不知去向。说实话,其所提及事故和案例,笔者也只是风闻而未见有翔实报道,从现场传回的媒体报道来看,结论如何尚不清楚,但事情应该不是捏造的。
再回顾整理一下过去发生过的一些特殊案例,笔者难免感慨,这种丰田式方程,在中国估计真的比较难解。当然,在此只是借用丰田,而非特指。
从那几位消费者提供的材料中,简单总结一下,就是求证无路,求诉无门。涉及比较专业的质量安全领域,国内要么没有相关法律,要么没有相关标准,要么就是没有专业第三方检测机构,除非肉眼可见的质量缺陷之外,如涉及安全气囊没能打开,油门加速失控等模糊问题时,消费者很难获得实质性的帮助。当然,企业可以为其鉴定,但消费者显然很难信任企业既当球员还兼裁判的身份。
而总结一下以往一些消费者维权成功的案例,不难看出其中自有规律在。消费者发现缺陷——厂商不承认——媒体报道+打官司一
权威媒体报道——质检部门插手或大规模媒体报道——企业赔偿或召回。而笔者在今年一些媒体上看到的部分成功维权案例,依稀总有着似曾相识的感觉。显然,能通过这种手段获得妥善解决的消费者,只能是一小部分。否则也就不会频繁有车主满大街拉标语或者用驴、牛等牲畜拉车游街了。
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一大新车市场了,但应该与其配套的市场监管监督机制和机构,却并没有跟上市场发展的步伐。一天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出台,一天没有相关技术标准出炉,那类似丰田维权的种种方程式,在中国依旧难解。
所以,不用去不平为什么美国和中国同车不同待遇,美国消费者可以享受上门召回。原因其实也就这么简单,但要解决,尚需时日。
正因为如此,“3·15”现在还是“照旧维权,维权照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