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联合新华信国际信息咨询(北京)有限公司于1月28日发布的2009年第四季度“中国汽车行业景气指数”显示,第四季度预警指数为116.7,与上季度相比上升26.7个点,已连续3个季度处于强势回升态势。根据预警指数各区间划分,汽车行业预警指数第四季度处于“绿灯区”与“黄灯区”的临界线上,预警指数已接近历史高点。这表明汽车行业景气状况出现偏热迹象,汽车业产量增长过猛、企业库存开始过剩和产成品资金占用上升等过热的苗头已经显现。
与此同时,第四季度中国汽车行业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7.0,与第三季度相比下降了0.5个点。企业家信心指数调查显示,整车企业负责人对新年第一季度排产态度:大幅增产的有33.3%、略有增加的11.1%、保持稳定的33.3%、减少产量的22.2%。说明企业家对2010年初汽车市场虽持有较强信心,但乐观程度已有所下降。
此外,第四季度中国汽车行业经销商经理人信心指数为114.4,反映经销商对汽车市场虽持乐观态度,但与第三季度比,经销商经理人指数下降3.0个点。经销商经理人对新一年第一季度与上年第四季度市场比较,认为“非常好”的由19.5%下降至8.0%,认为“比较好”的从48.1%下降至43.3%,认为“一般”的从29.2%上升至42.2%。
对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发出的汽车行业景气状况出现偏热迹象的警示,笔者深有同感,笔者研究的40多家乘用车企业今年预期销售目标,可以佐证。这40多家企业去年销量1026.65万辆,占所有乘用车1033.13万辆的99.37%。今年它们的预期销售目标,大概在1348万辆,与上年比较,增长31.3%。但不同所有制类型和不同品牌的汽车生产企业,其增长率差异悬殊:纯中资(国有和民营)企业、自主品牌企业最高,+55.24%;中外合资企业、国内生产的外资品牌企业,相对说算低的,+18.6%。纯中资企业、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增速还高过“疯长”的去年,倒是多数中外合资汽车企业的增速较为谨慎。
目前不少地方政府出现了新一轮汽车投资冲动,不少企业的新一轮产能扩张,正大张旗鼓地进行。工信部和发改委于日前分别开展的“汽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有关情况”和“汽车产能情况”的密集调研,摸查新一轮汽车产能扩张,并非没有道理。
汽车行业景气状况出现的偏热迹象,还反映在新能源汽车及其配套的电池等项目上。目前全国2000多家企业要生产电动汽车用电池,尽管政府鼓励消费者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难度却依然很大,现在只能提倡公共服务领域如邮政、城管、出租和公用事业等购买和使用。新能源车只在很有限的地区示范运行,整车都难于销售出去,那么多汽车电池企业的市场究竟在哪里?
去年底和今年初,汽车市场有一现象也值得关注。对新一年1.6L及其以下乘用车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不明朗时,个别厂家曾经许诺,如果5%的优惠取消,企业将承担;优惠政策明朗后,还许诺,减少的2.5%优惠由企业负担。这同市场井喷的2003年底有企业表示,如果新一年他们降价将补足差价做法的承诺,何其相似乃尔。新年伊始,市场促销明显加剧,降价车型大幅增加,数千元几万元的都有。除了市场竞争激化因素外,市场现象警示:市场不会延续去年的“疯长”。 张伯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