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小米SU7因辅助驾驶缺陷而大规模召回,以及比亚迪等多起新能源车辆安全事故频发,智能汽车在高速发展中迎来了一场深刻的安全反思。当“智驾平权”的呼声日益高涨,行业逐渐意识到,无论技术如何演进,安全始终是不可逾越的底线,真正的普惠必须建立在“安全平权”的坚实基石之上。
行业狂奔后的安全“补课”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突破1000万辆,同比增长超三成。然而,销量狂飙的背后,是安全事故与召回数量的同步攀升。辅助驾驶失误、碰撞后车门无法打开、电池起火等事件屡见热搜,刺痛着公众的神经。这些现象深刻揭示,当创新的脚步快于安全验证的步伐,系统的复杂性便会将微小漏洞放大为致命风险。
监管的密集出手,为这场“补课”按下了加速键。从8月发布加强对辅助驾驶与OTA升级的监管征求意见稿,到9月对隐藏式门把手设定强制性国标,再到10月拟建立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企业报告制度,“月月有新规”的态势清晰划定了安全红线。这标志着行业正从“营销噱头”和“配置竞赛”的野蛮生长,转向“标准统一、安全至上”的高质量发展。
摒弃“补票”思维,筑牢体系防线
面对日益严格的法规与复杂的技术挑战,部分车企仍存有“先上车后补票”的侥幸心理。通过OTA远程升级修复缺陷,看似高效便捷,但若将本应在产品设计、测试验证环节彻底解决的问题留待售后,实则是将用户置于未知风险之中。智能驾驶,尤其是城区NOA的快速普及,绝非意味着安全门槛可以降低。行业竞争焦点已从功能的“有无”转向体验的“好坏”,核心衡量指标是能否有效“降低事故率和提升用户使用时长”。
以此为前提,企业的体系化工程能力成为决胜关键。以上汽集团为例,其将安全视为刻在基因里的本能,以“健壮身”所代表的车辆安全维度,在产品定义之初就将安全写入设计逻辑,而非事后补救,展现出真正的安全底蕴。以上汽“魔方”电池为例,它经历了6倍于国标时长的极限测试,致力于实现“零自燃、零热失控”的终极目标。
安全平权:行业行稳致远的基石
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已进入“行稳致远”的关键阶段。市场不再缺速度和智能,而是缺稳定和信任。“智驾平权”固然能让更广泛的用户享受到科技便利,但若没有“安全平权”作为前提,所有的便利都将如同沙上筑塔。
上汽等企业坚持高于国标的安全体系,证明了安全与创新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当行业在监管指引统一的安全底线,当企业将安全内化为从研发、生产到验证全链条的本能,竞争才能真正回归到技术、体验与可靠性的健康轨道。
归根结底,安全不应是高端车型的专属配置,而必须是每一辆上路汽车的标准能力。从“智驾平权”到“安全平权”,是理念的升华,更是责任的回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