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paper.shautonews.com/Img/2017/7/2017070801c11c39673c49ca9948e4cbc480267e.jpg
2016年被称为VR元年。与此同时,一起进入大众视野的还有AR。两者都成为各路资本竞相追逐的猎物。根据咨询机构Digi-Capital的数据
http://wap.shautonews.com/content/2017-07/09/003466.html

等待处理…

当VR、AR遇上汽车

作者 孙桐桐
2017/7/8

2016年被称为VR元年。与此同时,一起进入大众视野的还有AR。两者都成为各路资本竞相追逐的猎物。根据咨询机构Digi-Capital的数据,到2020年,VR和AR产业的产值将会达到1500亿美元。

VR/AR与汽车行业的结合,将会带给我们更多的“黑科技”体验,给出行插上一双智慧的翅膀。近日,在MMC智慧出行沙龙上,奥创科技、炽云科技、光晕HALO等几家新兴公司就“VR/AR遇上汽车”展开了一场头脑风暴。

拥有广泛应用前景

VR/AR在汽车行业中的应用从概念阶段开始向试验测试阶段迈进。近年来,奥迪、宝马、克莱斯勒、丰田、沃尔沃等国际大型汽车企业已经纷纷开始尝试起VR/AR技术。

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在汽车展示、广告营销方面的应用比较多。在汽车展览会上或是4S销售店里,消费者坐在展示车型中,戴上VR头显,就可以开启一段真实的驾乘之旅。2016年,Oculus和奥迪联合推出一款虚拟现实选车服务,为用户带来更为真实的模拟体验。

VR/AR技术还可以用于个性化私人订制。通过VR和AR技术让用户置身于生产现场,按照个人意愿挑选车身颜色、车轮、装饰等,提前看见自己未来的实车细节。其能在大数据的协助下精准分析用户喜好,最大程度上满足用户的个性购物体验。上汽大通“我行MAXUS”C2B业务平台正是利用VR技术实现用户自主订制车辆,并将成型车辆通过AR技术叠加到现实空间中,使私人订制更直观。

在工业设计和生产方面,VR/AR技术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设计者可以借助VR/AR设备,在与真实汽车同样比例的立体空间中,全方位了解每一处设计细节。福特汽车于2014年开始与Oculus Rift团队合作,在虚拟环境中快速设计、原型化和评估车辆。传统汽车从设计构思到整车批量生产上市,一般要经历3年时间,而VR/AR技术的应用可以节省汽车在整体设计中的反复修改时间,最大程度上避免设计和生产失误,从而减少人力成本和资源浪费。

汽车后市场的维修培训也为VR/AR提供了用武之地。通过虚拟场景可以轻易地将几万个零部件拆卸开来,进行“解剖”,让维修人员可以清晰、直观地学习装配结构和运作原理。宝马推出的专用维修AR眼镜能按步骤显示维修的具体操作,甚至连该拧哪一个螺丝都会被显示出来。

此外,VR/AR在辅助驾驶系统方面也有不少应用,例如,通过AR HUD(增强现实平视显示系统),驾驶员不用低头就可以在风挡玻璃上看到路面信息和行车情况。阿里资本领投的瑞士AR公司WayRay将与阿里旗下斑马科技合作开发Navion系统,那是一款增强现实平视显示器,它可以将导航信息、行驶速度、安全提示等以全息影像的形式投射在挡风玻璃上。

产业化之路任重道远

虽然VR/AR在汽车行业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潜力,但距离真正搭载到量产车型中,实现产业化还要面临诸多难题。业内人士认为,目前AR/VR技术与汽车结合的相关创业项目,其产品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AR/VR技术本身也还没有发展成熟到可以轻松实现商业化的阶段。

从产业角度来看,目前全球范围内,VR/AR技术都还没能真正实现大规模的量产化,依旧处在前期的展示和营销阶段。配套成本太高,以及服务内容枯燥是主要限制因素。

VR/AR技术多依赖于硬件设备的支撑,包括前置光学摄像头、红外线深度摄像头等采集设备,头盔式显示器或大尺寸屏幕等显示设备,以及GPS、陀螺仪、惯性传感器等多种传感器设备。然而,目前国内外基于车载VR/AR技术的硬件配套供应链还不成熟,导致成本高昂,只有部分前装市场才能用得起这项技术,后装市场的消费能力则远未达到能够普及的阶段。可以说,VR/AR技术在汽车领域暂时还是一项奢侈的技术。

此外,AR/VR行业精致服务内容缺失这一大瓶颈也同样出现在汽车应用领域。车载AR/VR技术的功能相对简单、枯燥,不一样的体验内容成为亟需提升的方向之一。以HUD为例,目前绝大多数HUD厂商只是简单地将其当做一款普通车载硬件,用于显示一些简单的导航图标,或者将手机导航界面直接投射出来,远远没有认识到车载HUD的真正意义。据了解,HUD的产品体验效果整体偏低,有不少消费者在体验之后表示:HUD技术可能会分散驾驶者的注意力。

类似的情况在当前车载AR/VR技术应用上屡见不鲜,软件和算法层面并未根据车基端量身定制出更加适合的内容服务系统,使车载AR/VR产品渐渐成为“鸡肋”。光晕HALO创始人何杰认为,AR产业化能不能到来,关键取决于场景是不是足够有用。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段有桥则表示,从2017年开始,内容将成为推动VR商业模式的关键力量。

上篇:没有了
下篇:技术跟进与服务更新是当务之急
分享到

© 2019 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