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海外并购有点忙。据权威机构统计,2015年第一季度汽车行业所披露的海外并购交易金额为67.60亿美元,位列所有行业海外并购的第二名。其中,97%的交易金额是由汽配领域的海外并购所贡献。
海外并购被视作本土零部件企业“走出去”的捷径,然而在并购中往往败多胜少。本土企业如何成功地进行海外并购?近期,在由SAE、CATARC及上海国际汽车城联合主办的“汽车技术合作及产业融合国际论坛”上,一些拥有成功经验的本土供应商及相关专家与我们分享了他们的经验。
海外并购:“走出去”的捷径
纵观我国的汽车零部件市场,本土零部件企业实力不强,不少核心技术仍被国外所掌握,产品市场占有率也较少。而在配套方面,一家本土零部件供应商要进入合资品牌的供应体系也十分困难,更别说供应海外整车厂了。面对此种情况,不少专家指出,中国零部件企业通过海外并购获取技术,并快速进入整车厂的全球供应体系,不失为借船出海、有效利用全球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捷径。
我国已有一些较为成功的海外并购案例,一些本土企业也从中尝到了不少甜头,如宁波均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据均胜集团副总裁郭志明介绍,均胜于2011年斥资1.8亿欧元收购了德国汽车电子供应商普瑞。如今,均胜电子在中国汽车电子方面的年销售额已经突破了4000万元,今年预计可达8000万元。而从2010年至今,均胜电子已经陆陆续续地并购了4家企业,其股票价格也由并购前的7元/股上涨到了现今的35元/股左右,如今,公司市值已达200亿元。
“当初均胜想在汽车电子方面有所突破,我们在国内花了很多钱,但最终结果都不理想,于是决定在德国找企业合作。当时我们内部讨论,如果不花这1.8亿欧元收购普瑞,将这笔钱用在国内发展,5年后,我们的技术水平能否达到像普瑞这样的水平。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因此我们最终决定并购。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个投资确实已经得到了回报。”郭志明说。
认清自身,切莫盲目投资
谁都想走快速发展的捷径,最近,不少本土零部件企业纷纷涌向海外进行并购。然而,在海外并购中,也不乏一些花了钱只买到空壳的本土企业。不少专家指出,对于海外并购,本土企业一定要认清自身,做好长远的战略规划,切勿盲目投资。
“要成功并购,首先要确认企业自身主要的战略意图,明确要解决的是技术问题、市场问题、供应问题还是客户问题,围绕战略规划进行有目标的对象搜索。”复星创富执行总裁张良森表示,“其次,从投资角度看,要更多地从动态角度来看待被并购企业。如果一个企业新客户发展能力很强、技术路线处于主流技术路线、财务比较规范,但存在若干小问题,比如财务能力比较弱势、负债比较高,而这个弱势恰恰是我们所能控制和解决的,这样的企业更适合被并购。”
同时,在海外并购市场,本土企业并不是有钱就能任性的,要让海外的企业愿意把企业卖给你,除了有钱,本土企业自身也要有强大的实力基础。新视角投资并购银行总裁Cliff Roesler表示,事实上,国外的企业并不只有当财务出现了问题才会考虑将企业出售给中国的本土企业,在全球化供应的趋势下,不少当地的企业为了进入中国市场,也会考虑将公司出售给中国,这也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机会。而此时如何实现双赢,中国本土企业更需要拿实力去说服,而不只是钱。
“在并购当时,我们已经是国内不少主机厂的一级供应商了,我们在自己的产品领域中市场份额很高。我们很清楚自身的强势在哪里,弱势在哪里。”郭志明表示,“也正是因为有了一定的实力与经验,我们对于未来产品的发展趋势的判断也更为准确。凭借着我们自己在行业里的经验,对于汽车电子以及汽车内饰件并购价格有自己系统的估值方法,并购时议价能力也较高,这样对于我们在做并购时就更为积极主动些。”
注重整合管理,谨防“消化不良”
“绝对不买我们无法管理的企业,这是我们海外并购的原则。”郭志明表示。除了有目标性地去选择对象外,整合管理在本土企业海外并购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那么,如何有效地去整合管理呢?
“首先,管理团队的选择十分重要。”郭志明指出,“我们前后并购了4家公司,选择管理团队都是斟酌再三,要判断这个团队是否有能力带领着公司继续向前走。另外,公司机制也需要改善。当公司发展得好的时候,管理团队的个人也会得到相应回报,公司有系统的评价指标。这样来看,我们整个并购的成本增加了,但并购效果还是非常好的。所有并购企业的增长率都高于欧洲同行业的增长率。”
北汽集团产业投资副总裁徐冉表示,北汽集团旗下的海纳川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在海外进行并购时,做得较为成功的就是整合管理。管理中会遇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比如,由于隶属北汽集团这一整车厂的特殊身份,海纳川在收购海外企业时,该企业所提供配套的其他整车厂会相对敏感。为了防止其他整车厂配套技术资料的外泄,公司做了十分严密的加密设施和防火墙。另外,公司对于管理层的GDI(绩效)考核有十分清晰明确的指标。
同时,徐冉指出,海外并购是一个逐步消化的过程,不能一口气吃成个大胖子。“最早海纳川收购的是萨博的专利技术,当时我们花了5-6年的时间进行技术消化。第一步是买技术,而第二步是买工厂。这样一步步下来,我们越来越成熟,现在开始有足够的能力完全收购海外企业。比如,2011年海纳川收购全球第二大天窗供应商英纳法,我们100%收购了其知识产权及资产。”(记者 阮希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