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paper.shautonews.com/Img/2025/6/pc20250602a06b7690732749f585ceccc31db28dd1.jpg
北京车展首日上午,起亚新闻发布会刚刚开始,展台内外围满了观众。媒体若非提前十几分钟到场,便再也无法挤进会场内部的坐席。毗
http://wap.shautonews.com/content/2014-05/18/028968.html

等待处理…

未来让汽车……更烦恼?

作者 杨阳
2014/5/18

北京车展首日上午,起亚新闻发布会刚刚开始,展台内外围满了观众。媒体若非提前十几分钟到场,便再也无法挤进会场内部的坐席。毗邻外侧过道的展车旁,数名工作人员竭力维持着现场秩序。而他们对观众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没有明星来。”

发布会的主角是车还是人?一个简单的否定句,竟成了疏散人群的最佳方案,仿佛对话的双方都对此心照不宣。人气偶像的失约,是否会对其代言的车型形象造成负面影响?哦,别担心,粉丝们根本不在乎。走出展馆时,还有多少人记得他代言的到底是哪款车型?说到底,这里是车展还是其他什么展,对相当一部分观众来说,恐怕都没有太大差别。

幸好,展会主办方还是会不厌其烦地提醒我们:本届北京车展的参展厂商有2000余家,展车有1100多辆,规模再次刷新国内车展的纪录。以中国汽车市场目前在全球的重要程度,汽车无论如何都不应沦为配角。“汽车让未来更美好”的主题,似乎更加让每个参展者与有荣焉。渐趋成熟的新能源车、崭露头角的智能技术、不断进步的自主品牌……种种看点自然可以被视为对该主题的有力诠释。

不过,这一单向度的提法还是让人不禁反思。从本届车展的“明星效应”来看,至少,汽车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面临沦为展会配角的风险——姑且不论问题的根源究竟在“车”还是在“展”——倘若以未来反观当下,政策导向、市场环境和技术趋势对汽车而言,会有怎样的影响和反馈?这些答案,恐怕比区区明星更让汽车“烦恼”。

谈及汽车行业的未来,大气污染与交通拥堵是不可回避的话题。车展前一个月,杭州成为国内第六个实施汽车限购的城市。这也意味着在更好的治理手段出台之前,“限购令”已经,并且仍将成为中国汽车市场的掣肘因素。

尽管如此,根据经济学人集团信息部首席经济学家Robin Bew的预估,中国仍将继续保持世界乘用车第一大市场的地位,到2017年,每年销量将达2200万辆。他并没有给出这一预测数据中新能源车的占比,但我们不妨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作为参考: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20年,两者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

诚然,本届北京车展上展示的新能源车质量颇受好评,尤其是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车领域的全新发展规划(如比亚迪夺人眼球的“542”战略),可谓相当振奋人心。可实际上,新能源车展车旁的观众大多只是抱着好奇心走马观花,真正有购买和使用意向、向工作人员详细咨询车辆性能的少之又少。从并未参展的特斯拉反而成为媒体和观众最主要的谈资来看,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战略仍然任重道远。若将近来争论不断的整车企业合资股比是否放开结合考虑,自主品牌在传统车领域似乎已将面临生死存亡的竞争,未来在新能源车领域的投入能否达到规划的力度,还是一个未知数。近日成立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不啻为应对未来新能源车产业化挑战的前瞻举措。

从前沿科技角度来看,来自互联网领域的冲击更是让传统汽车行业的从业者人人自危。本届北京车展上,上海通用汽车的BIP别克智慧行车科技、雪佛兰MyLink智能车载互联系统、凯迪拉克CUE移动互联体验等,在专门的展示和体验区吸引了大量观众。“当前,以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新能源技术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向纵深发展。未来,汽车产品将成为移动互联网终端、移动智能电网终端。汽车产业将作为新一代能源产品的载体,并引领这个产业。这个趋势必将引发产业发展形态和发展方式巨变,世界汽车产业面临如何转型的巨大挑战。”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会长在“2014中国汽车论坛”上的致辞,或许可以解释车载系统越来越受到重视的缘由。

业内人士认为,由于互联网企业(以带有该背景的特斯拉为代表)对待用户和产品的颠覆性思维,未来,车载系统(类比手机操作系统)完全可能取代车辆本身,成为消费者购车的首要考虑因素。这也意味着整车企业在整车制造的价值链上将失去主导地位,将被互联网企业瓜分大量利润,甚至成为互联网企业的附属。事实上,包括苹果、谷歌、微软在内的互联网巨擘已经在车载系统的开发上积累了一定的成果。

那么,整车企业能做的是什么呢?一项对策是自主开发车载系统,如通用汽车的安吉星、宝马汽车的Connected Drive等。如此就必须在互联网领域与互联网企业短兵相接,成败尚未可知。另一种模式是以福特汽车为代表的,自主开发技术支持平台Applink,并在此平台上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应用程序。当然,全面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将其开发的系统整合到具体车型上,也是一种应对方式,但这也无异于主动放弃新一代汽车产品的主导权。没有人知道哪个才是最佳方案,不过我们暂时可以聊以自慰的是,互联网企业要完全摸透整车制造的门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换句话说,传统汽车行业不会被轻易击倒。

好在,正因为认清了这幅颇为严峻的未来图景,汽车行业便也孕育了变革发展、在诸多“烦恼”中完成蜕变的可能性。兴许若干年后,那些人气偶像早已忘却昔日代言过的车型,而汽车却将在拥抱全新的动力系统、精良的设计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同时,重新成为展会上唯一的主角。

上篇:电动汽车切莫张冠李戴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19 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