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受各大城市限购政策陆续出台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自主品牌车企市场份额收缩,利润下滑,迫使不少企业玩起了副业。
如通用航空产业将成为北汽集团的重点投资领域之一,按照北汽集团规划,北汽今年在该领域打基础,明年要出结果,将有100亿元以上的贡献度。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以7.4亿港元参股洪桥资本,收购巴西SAM铁矿石项目。吉利集团人士认为这是吉利集团整个汽车产业链合理而重要的延伸。
另外,奇瑞进入造船、重工机械、煤矿领域;江淮玩起了证券和银行理财;华泰涉足煤矿;福田宣布触角向成品油批发、物联网、金融投资等领域延伸;连一向低调的海马汽车在海南的房地产生意也做得风生水起。它们的目的只有一个,缓解利润压力。
在自主品牌汽车仍处于弱势竞争、汽车品质仍无法获得广大消费者认可的今天,自主品牌车企正积极进行多元化投资。
这一系列策略是否真的是汽车产业链的合理延伸?是否可以真正反哺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
从国际汽车业发展趋势看,最近几年,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已经由做“加法”转向尽可能多地做“减法”。汽车巨头们无一不想快速瘦身,不仅甩开与汽车产业无关的钢铁冶炼、零部件、物流等产业,就连常年不盈利的汽车品牌也都被统统砍掉。
与此同时,全球大的汽车品牌都将重心转移至新车型的开发和新技术的研发上,大众、通用以及宝马等品牌的新动力技术正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并展开竞争,而韩国汽车在各方面的崛起更是为中国消费者带来一股清风。最终的结果是合资汽车企业的市场份额同步提升。
反观国内自主品牌车企的发展现状,技术实力的薄弱、研发体系的不健全、产品集中于中低端、过多地依赖政策,其增长乏力不可避免,更拖累了自主品牌汽车的品牌力。研究表明,产品的品牌力偏弱、质量偏低、产品结构不完善等成为阻碍消费者购买自主品牌的主要原因,过多地发展副业已经让很多自主品牌车企走得太远。
与国际品牌努力做减法专注主业的潮流相比,自主品牌的逆势之举,令业内人士开始担心。
业内人士认为,相对于跨国汽车巨头们的心无旁骛,一些国内车企不务正业,转身发展副业,这是不应该的,也是不合适的。国内有些车企心浮气躁,不能脚踏实地做实业打好基础,这是很危险的。
必须看到,车企多元化投资,盈利与风险并重。尽管有些企业在副业投资上尝到过甜头,但自主品牌车企在资金和技术方面本来就没有什么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一旦进入自己完全不熟悉的领域,原来的许多沉淀资本,竞争优势都用不上了,甚至原来的组织平台也要另外打造,不仅成本高,而且风险大增。如果自主品牌车企一味“沉迷”于投资副业,不正视企业自身发展问题,不致力于提高在汽车主业领域的核心技术的话,无异于“自毁前程”。事实将证明,只有专注主业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