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上海私车额度拍卖结果于7月21日出炉了。虽然竞拍人数为今年以来最多,但经历了上个月的车牌降温,竞拍者出价较为理性,最终最低成交价和平均成交价虽比上月有所上涨,但仍维持在6万元以下。这本是一条很寻常的新闻,笔者在收听这条新闻时,却偏偏又听到一些“专家”的言论:拍卖价格的些许上升,主要还是一些“黄牛”在其中参与拍牌,推高了牌照价格。不由得为“黄牛”叫屈了:为何每次价格上升,拿此说事。
在5月份,上海车牌拍卖价格超过了6.4万元。“业内”普遍认为,“黄牛”的炒作是汽车牌照频出天价的幕后推手。5月3日的新闻报道,上海有关部门已经开始研究措施,打击抑制由于“黄牛”违规炒作而导致车牌价格上涨的因素。而为了抑制车牌拍卖价格过快、过高上涨,遏制投机炒作行为,上海市交通部门7月份出台了一系列新规,其中,私车过户年限由1年延长至3年,被认为可能是最直接、最有效地打击黄牛的办法。
笔者充分理解“通过车牌管理抑制小汽车保有量过快增长,缓解交通拥堵的措施还将继续执行”情况下,“政府部门不希望车牌拍卖价格高涨”的立场,政府打击黄牛的决心和力度是可赞的。但如一些专家而言,牌照价格的上扬主要是黄牛在其中“兴风作浪”是有失偏颇的。拍卖的好处就是通过一个卖方(拍卖机构)与多个买方(竞买人)进行现场交易,使不同的买方围绕同一物品或财产权利竞相出高价,从而在拍卖竞价中去发现其真实价格和稀缺程度,避免交易的主观随意性,更直接地反映市场需求,最终实现商品的最大价值。
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拍卖的“商品”——牌照是“稀缺资源”,需求量客观存在,这是最根本的原因。公众对政策环境及未来走势的预期是影响出价的主要因素。另外,消费者的从众心理在拍牌过程中起到了相当作用。还有就是一些人听从4S店的所谓指导价,或者干脆让4S店及代拍公司直接代拍,都会影响最后牌照的价格。
所以,笔者认为,单从牌照拍卖这件事来看,既然是拍卖的手段,就应当把价格的上升和下降理解为是由公众的市场行为造成的。“不希望价格高涨”只是一种良好愿望罢了。打击“黄牛”对牌照价格有一定影响,但应当承认,长久而言,牌照价格并不会因“黄牛”而大起大落。当到了哪一天,大多数人都不想在市区开车了:也许是公共交通非常发达便利,或是城市用车成本高过大多数人的承受范围,抑或公众都崇尚自行车出行了,牌照价格自然不会“高涨”了。否则,还是得承认“市场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