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日益融入社会和日渐驶入寻常百姓家的今天,每当一个城市出台限制私人购买汽车政策之时,就会引起社会舆论哗然,有指责的,有同情的,有认同的,至今各方褒贬不一,“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城市建设中,市政规划、公交设施和交通管理等滞后,而市民的汽车刚性需求愈益强烈,两大矛盾就会突显:一是道路跟不上汽车增长,日趋严重的拥堵,正在逼近国际警戒线;二是大气环境严重污染,有害市民健康,汽车排放被认为是罪魁祸首。于是限制私车购买,成为缓解突显矛盾的惯用手段。已限购的上海、北京和贵阳,以及开始限购的广州市政府人士大多表示,出此举,自有苦衷,实属无奈。他们几乎都应允限购乃权宜之计。
限购手段,上海拍牌,北京摇号,广州来个折中,拍牌+摇号,兼而有之。目前限购城市无“熄火”之意,有后来者要步京沪后尘,大有加踩“油门”之势。
限购“治标不治本”,限购可能使拥堵得以缓解;不限购可能有更多的拥堵。为了城市和谐发展,汽车从业者、汽车族们需要理解和包容,应该配合和支持;也希望市政当局在“治标”的同时,加快“治本”的步伐。
汽车业管理者,宜调整行业发展思路。一是,忧虑大城市限购影响行业发展,其心情可以理解,但要坦然接受市场而不埋怨市场。特定阶段和特定区域在特定空间,市场扩张也不是无限制的。作为一个管理者,也要考虑这个城市不能因道路拥堵而交通瘫痪,不能因汽车的无限制增长损害大多数市民的生活。二是,目前汽车业发展正处在一个转型期,过去30%、20%、10%以上的高速增长,是不可持续的;汽车业应从注重制造转向服务,实现以制造为核心向以服务为核心的方向转变。
汽车族和准车族朋友们,也要调整汽车使用思路。一是,要认识汽车消费不像买一件衣服,增加消费不会影响他人,汽车消费要占用公共空间,必然有一个个人消费与公共利益的平衡问题。政府对此不能不有所调节甚至节制。二是,转变汽车使用方式,市民从圆汽车梦之始的代步工具,宜视城市交通状况做调整,逐渐转为周末家庭用车等。
市政当局的顶层设计,切莫迷恋于简单且有点粗暴的限购“治标”上,要多在城市规划、交通设施和信息化管理上千方百计“治本”。不少繁华城市在疏导交通上,现代科技、信息化手段和经济杠杆的运用淋漓尽致,很值得借鉴。我国香港,700多万人,私家车不足35万辆。关键在于公交出行便利,有“尊严”,地铁、巴士、电车和出租车,成为大多数港人出行的最佳选择。16万公务员,仅6000多辆政府用车,其中小轿车只有1336辆,够格配专车的高官不足40人。日本东京地铁至上,人口密度不比北京小,汽车保有量远高过北京,但市内见不到堵车,因为地铁四通八达,有车族自愿坐地铁,上班不开车。还有如法国巴黎公交车优先,英国伦敦提高停车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