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上海纳铁福传动轴有限公司最重要的消息莫过于建成了中国第一个传动系统测试平台。这是纳铁福创新转型的重要一步,不远的将来,“传动系统”这四个字将取代“传动轴”成为纳铁福公司产品型谱。2012年,纳铁福规划新产品项目150余个,高端产品和系统集成将是新的增长点。
去年,纳铁福的市场占有率超过40%;今年9月,纳铁福步入了25年合资的收官之年,长达50年的新一轮合资合作协议即将生效。面对风云变幻的市场形势和日趋严峻的竞争压力,纳铁福始终能够牢牢占据国内传动轴市场的龙头地位,靠的就是顺势而为,由内而外,主动转型,创新发展,这对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乃至制造企业,都是值得借鉴的。
市场转型:“鲶鱼”与“腾笼养鸟”
国内汽车市场近年来的飞速发展,使得纳铁福必须走出转型的第一步:市场转型。横向,不断开拓业外市场;纵向,不断突破高附加值新产品。
谈起目前的竞争态势,市场营销部经理徐俭却连喊“压力很大”,纳铁福的主要市场是国内欧美系整车企业,日韩系这块蛋糕却始终很难拿下。而对纳铁福来说,没有一块市场是可以放弃的。如果偏安一隅吃老本最终会连老本也丢掉这根弦,纳铁福总经理薛锦达和他的团队始终绷着。
不过,日韩系市场的棘手可是业内闻名的。日韩系车的传动轴供应商多为整车厂全资拥有或控股,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封闭供应链体系。日韩系车企的新项目,外部企业甚至都拿不到报价资格。但就是在这种条件下,纳铁福一个接一个项目地拼,继丰田“卡罗拉”“汉兰达”配套后,2011年又拿下了一汽丰田RAV-4项目,再次叩响了日韩系紧闭的大门。“挺幸运的,其实这个业务他们原本不愿给外面做。”负责这一项目的市场营销部员工回忆道,不难发现这幸运的背后是厚积薄发。
如果说拿下丰田RAV-4项目是纳铁福从业内走向业外的开拓布局,那么以上海大众Tiguan项目为代表的高端传动轴产品,则是纳铁福转型产品结构、提升产品价值、占据未来乘用车中间传动轴市场的关键战略。
原本乘用车中间传动轴全部依靠进口,纳铁福的Tiguan项目填补了这一国内空白。“这块市场是中国车市未来的增长点,也是我们全力开拓的市场。”谈到这个市场,薛锦达很兴奋。2012年,以Tiguan项目为突破口,纳铁福正在全力推进奥迪Q5/Q3等项目的配套生产。5月,奥迪Q5配套项目的新生产线首批24套样品已经送往德国奥迪公司进行路试,而原本的商用车中间传动轴等老产品已经转移或下马。未来,周浦工厂的“腾笼养鸟”还将继续,低附加值的产品都将下马或转移,后驱乘用车、SUV中间传动轴等高技术产品将成为主角。
从欧美系到日韩系,从普通传动轴到高端中间轴,纳铁福在市场上不断转型突破,可以说是顺应潮流、主动出击,其背后体现的是企业对市场的远见和洞察力。记者在纳铁福的新产品规划列表中发现,未来5年的新项目计划业已敲定。日韩系市场和乘用车中间传动轴市场的突破,乃至乘用车传动系统的延伸,就是市场转型的成功案例。
技术转型:“利器”与完美主义
要在庞大的中国汽车市场中保持发展,新产品开发能力可谓是攻城略地的核心利器。纳铁福意识到,光开拓市场还不够,如果技术转型不能跟上,“钢筋水泥”不够坚固,“大厦”可能会坍塌得更快。
2011年,纳铁福开发新项目167项,启动43项,进入批产22项,获得专利11项,新产品产值率达36%;2012年,又将有150多个新项目开发。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产品的转型发展——传动系统研制。为某主机厂研制的传动系统已进入开发流程,部分样品正等着向整车厂展示。“如果说过去24年我们做到了传动轴等于纳铁福,那么未来如果还是一根轴的话就不行了。我们的产品必须走向集成和多元。”薛锦达说。
企业的蓬勃生长要靠创新来驱动,不断丰富的产品序列更考验着纳铁福的技术能力。多年来,纳铁福坚持“引进吸收再创新与原始创新并举”“基础研究与应用实践相结合”的战略推动技术创新。该公司的技术中心将建成母公司GKN继德国、日本、美国以后的全球第四大技术中心。在纳铁福技术中心进行的实验有较强的独立性,实验结果得到整车厂和GKN的官方认可。通过完备的概念设计、模拟造型、流程跟踪开发体系,纳铁福逐渐形成了与整车厂同步开发的能力。在纳铁福2012年创新大会上,扭矩管理、中间传动轴国产化等新产品技术成为应用焦点。目前,该公司已拥有300多个汽车传动轴产品。
利器虽强,但也需精雕细琢、仔细打磨。纳铁福在不断推陈出新的同时,保持了极高的产品质量水准。不久前,纳铁福副总经理叶连祥刚刚赴新加坡接受GKN亚太区授予的“2011年度GKN质量奖”。这是GKN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4月27日,在上海通用的供应链质量文化建设交流会上,纳铁福作为首批两家供应商代表之一介绍了自己质量文化建设的经历。卓越的产品质量背后,是对生产各环节的持续改进、是对生产现场的精益求精、是对供应链体系的不断完善。
多年来坚持推行的QC质量改进活动可以说是纳铁福员工创新的典范。在该公司的内部网站中,“VL外星轮搓齿技术攻关”等20多项QC质量改进项目的背景、项目人员、改进措施、改进成果一目了然。2011年,纳铁福各项QC成果及合理化建议创造的经济价值成效卓然。
除了生产制造过程中广泛采用先进的产品质量控制工具方法外,纳铁福始终瞄准行业制造领域全球高端的技术、材料和工艺,并加以投入应用,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同时,通过消化吸收集成推广应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摩擦焊和激光焊工艺、冷挤压等国际先进加工工艺,从管理、工艺两方面保证了零件加工质量和总成装配质量。2011年,纳铁福装配车间达到质量问题“零抱怨”,安全事故“零发生”,获得了“2011年上海市现场管理星级评价五星级现场”称号。
2012年4月6日,纳铁福召开了供应商交流会,13家主要供方高层领导悉数到场。这是纳铁福“供方质量文化推进计划”的一个阶段总结。这一计划的核心就是把纳铁福自身的质量文化和成熟的控制体系渗透到供应商团队中。从2010年计划开始以来,纳铁福锻件总报废率从1.5%降至0.5%,实轴报废率从1.2%降至0.3%。这种对质量近乎完美主义的执着,是纳铁福赢得用户口碑的看家本领;日积月累的技术创新,是纳铁福站稳脚跟的坚强基石。
观念转型:“老和尚”与多跑半步
市场中的摧城拔寨,靠的是经得起考验的产品;经得起考验的产品,靠的是高效的组织运行;而高效的组织运行,归根结底是基于人的全面升华。人的升华,说到底就是观念的转变。在纳铁福扩展市场疆域、开拓产品范畴的转型道路中,这条清晰的路径由内而外,一以贯之。
市场份额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是企业规模的扩展。在其他企业忙着扩大产能的时候,纳铁福在几年前就完成了“四地六厂”的布局。在上海,康桥工厂负责标准件和装配、申江工厂负责锻造、周浦工厂负责专门件和高端产品;在全国,长春、武汉工厂和重庆分公司各自开拓区域市场。“其实只是多跑了半步,不过这半步可以说是获益匪浅。”薛锦达说。现在,长春工厂二期、武汉工厂二期、申江工厂扩建等计划也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
多地格局就对各工厂的效率提出了要求,做大以后如果不能做强,反而会拖垮自己。而要提高效率,管理结构必须彻底升级——这步子,还得继续跑下去。
薛锦达表示,“仍然像过去各部门一条条指令下去的话,肯定不行。各个工厂必须被赋予实权。”从2010年开始,纳铁福进行了企业管理体系改造的三部曲:组织变更、流程再造、激励强化。2012年一季度,工厂的主体性被正式确定。很大一部分财权、事权,从原本的部门被下放到各个工厂。
管理结构的调整带来管理观念的全面革新。“今年一季度,纳铁福集中各部门经理,大家坐下来,只做一件事:制定新流程。原本纳铁福希望引入的咨询机构,但是大家认为,自己的事情还是自己最清楚。最终,一份根据流程段划定各部门的工作范围、特点,糅合各自特点的新流程初步建立。”几个负责人为了这事儿累得嘴唇发泡。
新的管理体系,继续高效地运作,最根本还是靠人才。薛锦达说,“纳铁福有很好的传统,就是尊重专业人员,让专业人员走上领导岗位。而在新的发展阶段,管理人员既要懂专业、又要熟管理,还要有大局观念。”2011年,纳铁福加大了培训工作投入力度,重点培训中高层管理人员。信息时代的企业流程再造与经营模式变革、非财务经理的财务培训、非人力资源经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培训??看上去“不能立竿见影”的内容,为的就是转变管理人员的观念。
另一方面,纳铁福对技术人员的重视也在不断加码。为了让技术中心真正壮大,纳铁福在激励机制上向技术中心倾斜:给年薪、给发展平台,必要的时候突破常规。薛锦达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企业内部的工作氛围,留住人才。
氛围,是纳铁福转变人员观念的聚焦点,党建工作也以此为核心。纳铁福党委书记兼工会主席孙玉玲说,“党建工作是以人为本的工作。围绕经济工作,把每个员工都‘拖’进公司的发展中来,营造认真做事的氛围,是党组织的重要任务。”
纳铁福管理层喜欢给下属讲一个老和尚的故事:小和尚问老和尚,得道前您做什么?答:挑水、烧饭、劈柴。那得道之后呢?答:挑水、烧饭、劈柴。小和尚奇怪了,没有区别嘛。老和尚说,不,有区别,现在,挑水是挑水,烧饭是烧饭,劈柴是劈柴。
“我们希望在调整中给大家松绑,不要瞻前顾后,不要考虑个人得失,烧饭的时候想着挑水,挑着水想着劈柴。只有把工作做好,做得更好才能有收获,才能有提升,这是我们希望给大家传达的观念。”薛锦达说道。
的确,纳铁福的人才培育和观念转型,仍在进行时。两年前,公司为适应做大做强,提出了人才建设的“125工程”:100位高级管理人才;200位专业技术人才;500位生产现场管理人才。薛锦达认为,现在的人力资源不足是正常的,是一个企业转型创新的必然过程。一个企业如果哪天觉得自己的人力资源没有问题,那么两至三年后它可能就要趴下了。“所以我们就要源源不断地挖掘和培养。人才培养,只要用心去做了,就会快速成长。”
“设计最优、生产最佳、服务最强,管理最简”,这是纳铁福的转型发展目标;市场转型、技术转型、观念转型,这是纳铁福的转型路径。
徐俭觉得,纳铁福这么多年能够屹立潮头不倒的原因,在于团队上下的一条心,更在于决策的高远与持续性,不论团队的领导和人员怎么换,发展的路径始终如一。纳铁福信奉,现下的决策,在两三年后能产生效果。对于纳铁福来说,“远虑”是一种常态,决策层上下都清醒地认识到:如果沉溺当下的好光景而不思进取,那么过不了多久,企业就会不知不觉地垮掉。而当这种理念深入骨髓,化为“卓越·精益”的企业文化,不断地创新和转型就成了纳铁福唯一的选择与坚持。(肖文杰 姚杏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