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首次超越日本,跃居全球首位。此后两年间,中国汽车出口规模持续攀升,到2025年仍然保持强劲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25年1至8月,我国汽车出口量为429.2万辆,同比增长13.7%。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量为153.2万辆,同比增长87.3%。
数据背后,是相关产业的坚实支撑。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建立起从电池、电机、电控到整车制造的完整产业链。据日媒预测,2025年中国汽车出口量将达到670万辆,是德国汽车出口量的两倍。
战略选择
当下,出口已成为车企应对国内市场竞争的关键路径。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专家王军雷表示:“由于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利润渐薄,中国汽车凭借产品性能与性价比在海外市场仍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因此拓展海外市场成为许多企业的重要战略目标。”
这一趋势,正推动车企加速将出口从战略布局转化为关键增长引擎。随着战略持续深化,头部车企已形成差异化发展路径。
奇瑞集团深耕新兴市场,公司战略以传统燃油车为主,通过弹性控制产能,在全球市场广泛布局。比亚迪通过新能源汽车,成为销量增长的引领者。上汽集团凭借旗下名爵(MG)品牌在欧洲市场获得了成功,占据了独特的生态位。
“头部三家出海中国车企分别代表了弹性渗透、集约化主导与稳健渐进三种战略,共同构成中国车企全球化发展的多元范式。”盖世汽车研究院高级分析师陈玮玮如此评价。奇瑞进入绝大部分海外市场,结构分布均衡,通过合作模式广泛布局CKD产能;比亚迪以欧洲、拉美、东南亚地区为三大增长极,通过独资模式布局大型产能基地;上汽集团则以欧洲为主要突破口,谨慎布局海外产能,已形成的产能主要采用合作模式。
布鲁盖尔研究所于2025年7月发布的报告指出,欧洲汽车制造商面临高昂的生产成本和有限的电池容量,难以大规模供应大众负担得起的电动汽车市场。中国汽车制造商凭借成本竞争优势填补了这一空白,旗下车型已占据欧盟电动汽车销量的四分之一。中国公司也成为欧洲电池和电动汽车供应链的主要投资者,2024年对欧洲地区投资额达50亿欧元,较2022年增长超50%。
与此同时,中国汽车出口区域布局正在加速转型,摆脱对单一市场的过度依赖,转向多元化布局。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汽车物流分会副秘书长冯拓统计,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保持平稳增长,对俄罗斯减少的汽车出口量,基本上由前十大出口国中的其他9个国家均衡分担,各国市场增长幅度较为一致。
多位业内人士一致认为,中国汽车出口量快速增长,是技术自主、成本控制与市场需求高度契合的必然结果。
在技术层面,中国汽车工业已实现新能源核心技术自主化,“三电”产业链日趋成熟。韩国调研机构SNE Research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1至7月,中国电池厂商在全球市场份额达68.8%,技术优势正快速转化为市场主导地位。
在生产层面,企业通过规模化生产显著降低单位成本,形成采购、研发和制造的协同效应。
在市场层面,智能化与本地化成为关键。某汽车品牌国际销售负责人称,“我们已将当地地图导航服务接入交互系统,智能语音支持西班牙语、法语、英语等多国语言,智能座舱适配数十种本地语言。”
与此同时,以蔚来、小鹏为代表的新势力车企,正在努力摆脱低价标签,进军欧洲高端汽车市场。
十字路口
然而,这一发展势头正遭遇外部环境的挑战。随着贸易壁垒不断升级、地缘政治风险持续攀升,中国汽车面临的外部环境日益严峻,竞争焦点已从市场与技术层面延伸至全球贸易规则的深度博弈。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资深研究员王东看来,外部环境整体较为不利。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全球化进程正显著受制于政策风险,根源在于世界政策“丛林化”,全球化正处于“无法可依”的时代。这直接导致近年来针对中国企业的专利诉讼明显增多。随着中国汽车企业加速“出海”,数据合规已成为除技术和专利之外的核心挑战,同时符合国内外的数据安全要求至关重要。中伦律师事务所北京办公室合伙人李瑞指出,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仅仅依赖一般性的法律法规已不足以应对。
这意味着中国汽车的全球化进程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
王军雷建议,企业需要提升自身管理能力。“大型出口企业应设立知识产权团队,海外团队必不可少。”某车企海外拓展部门负责人则建议,由于各国产业政策复杂多变,应系统强化对战略以及重点市场产业政策的前瞻性研判。
此外,汽车销售是一项伴随全生命周期的长期服务。业内人士指出,在欧洲市场,中国车企的渠道密度影响用户信赖度,本地化深度涉及品牌可持续性,响应速度决定口碑。在欧洲市场,如何在供应链深度融合和本地化服务能力上取得突破,成为企业面临的现实考题。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汽车出口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关乎企业的个体竞争力,更关系到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战略地位。(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