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在全球36个国家设有50家分支机构。作为一家独立咨询机构,罗兰贝格已成功运营于全球各主要市场,而中国是其中最重要的市场之一。罗兰贝格进入中国市场30余年以来,已为众多中外企业提供战略、运营及业绩管理方面的咨询服务。目前,罗兰贝格已在中国成立5个办事处,拥有360余名咨询顾问。
罗兰贝格《2025年智能电动车补能生态体系指数》对33个市场、共计1.2万名受访者进行调研,调研结果显示,中国、挪威和美国市场位列全球领先市场前三。报告基于电动车销量、补能基础设施、行业创新及用户满意度等多个维度指标进行评分。(以下摘取报告部分内容)
电动车销售渗透率
欧洲:电动车增长放缓
2024年,欧洲市场共售出超过270万辆全新乘用电动车,占所有新车销量的15%以上,这一比例与2023年大体持平。而电动车在欧洲汽车保有量中的整体渗透率接近5%,意味着现在欧洲道路上大约每20辆车中就有1辆是电动车,并且大多数是纯电动车。
展望未来,随着欧盟放宽排放法规,欧洲部分市场的电动车行业前景将略微承压,今后两到三年的表现可能较此前预测有所下调。然而,长期来看,汽车电气化将是大势所趋。
北美洲:销量稳步增长,但政治阻力浮现
北美各国的电动车销售渗透率均有所上升,尽管增长率有所放缓,但整个地区的销量继续扩大,2024年共售出超过190万辆全新乘用电动车,销量高于2023年的160万辆。
这届美国政府让电动车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预计美国市场电动车销量仍将继续增长,只是增速相对平缓;同时,插电混合动力汽车的市场份额将会上升。
亚太地区:销售增长持续,但差异显著
尽管各个市场的成熟度有显著差别,但亚太地区市场整体销售渗透率增长仍然强劲。新能源车在中国市场新车销量中的比例上升至49%,高于2023年的36%。泰国、越南和新加坡市场的电动车销售渗透率均超过了20%,而日本(4%)和印度(2%)市场还在低位徘徊不前。中国市场贡献了亚太区域市场超过90%的电动车销量。
电动车用户行为
为什么电动车用户“弃油选电”
亚太地区的纯电动车用户热情最为高涨。超过四分之三的用户表示,他们“乐于拥有纯电动车,也会积极地关注车辆的使用和补能”(77%)。这一比例略高于北美洲(76%),显著高于欧洲(62%)。欧洲用户的比较典型的态度可以描述为“我对车辆使用和补能有所关注,但不会太在意”(28%)。此现象或许与市场成熟度有关。中国消费者对技术和创新也天然更有热情。经济性现已成为纯电动车普及的主要因素,与环保性并重。实际上,在北美洲和亚洲,经济性和环保性已经成为购车时的首要考虑因素。而紧随其后的是驾驶体验、补贴政策、适宜的续航里程、日益充足的补能基础设施等因素。
用户如何使用他们的纯电动车
随着80%的用户每年电动车驾驶里程达1万公里,甚至超过1万公里,74%的用户每周使用电动车频率不低于四天,电动车正日益成为日常出行必备的交通工具。这一趋势在各地区表现基本一致。美国用户使用纯电动车的频率最高,而亚洲(不含中国)和中东北非地区的用户更有可能每年行驶里程超过2万公里。
电动车用户会继续选择电动车吗
总体而言,87%的调研受访者(均为纯电动车用户)考虑将纯电动车作为他们的下一辆车。亚太地区(包括中国)用户对电动车的选择尤为坚定,有90%的用户考虑将纯电动车作为下一辆车。其中,中国消费者的偏好最明显,高达99%的受访者表示,下次会考虑继续购买纯电动车。
电动车补能行为
家庭补能设施的使用率较2023年出现小幅下降,这是因为电动车用户已经不再仅是拥有私人车位的典型早期尝鲜者。在全球层面,纯电动车用户表示,有略超50%的补能在家庭以外的地点完成,这凸显了公共补能基础设施的重要性。购物中心是最受欢迎的公共补能目的地。
澳大利亚在私人家庭补能方面领先所有国家,82%的受访者拥有自己的补能设施。如果包括私人住宅中的共享补能设施,那么印度仅有4%的用户无法使用任何家庭补能设施,这反映了电动车车主群体主要来自富裕阶层。
共享住宅补能设施的使用在韩国最为普遍(61%的纯电动车用户),这反映了当前电动车用户群体的居住环境特点,也体现了韩国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专业公司常常把补能解决方案直接集成到新建公寓楼和商业大楼中。在中国,拥有私人补能设施的纯电动车用户比例仅为52%。
在所有地区,大多数家庭补能设施的功率在7-22千瓦范围内,小部分家庭补能设施的功率超过22千瓦。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拥有22千瓦以上大功率设施的比例最高。其中,沙特阿拉伯以35%位居首位。
每个地区都有40%至60%的纯电动车用户会使用高速公路充电站。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公共补能价格高于预期,应该降低补能价格。该比例低于2023年调查的结果,这说明补能价格已经降低或用户的预期发生了变化,或是两者皆有。中国受访者对电动车补能价格的接受度最高。虽然公共补能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普及,但用户最大的困扰仍然集中在两个痛点:补能时间过长和基础设施数量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