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paper.shautonews.com/Img/2025/9/20250926abcf0b520e1248cba6f600ab73055c73.jpg
麦肯锡是一家全球性管理咨询公司,致力于帮助各类组织实现有价值的变革。“我们的业务足迹到达67个国家和地区、135个城市,帮助私
http://wap.shautonews.com/content/2025-09/28/037563.html

等待处理…

麦肯锡2025年技术趋势展望

2025/9/28

麦肯锡是一家全球性管理咨询公司,致力于帮助各类组织实现有价值的变革。“我们的业务足迹到达67个国家和地区、135个城市,帮助私营、公共和社会部门各领域客户打造高瞻远瞩的战略,转变旧有工作方式,用科技解锁价值,并帮助客户提升持续变革能力。我们为组织及其人员,乃至整个社会带来的不仅仅是变化,而是能创造出切实价值的变革。”

2025年,哪些前沿技术对企业至关重要?

新观察与新动向

除了AI影响力持续扩大外,本年度报告重点关注的另一项新趋势是AI智能体,该技术迅速成为企业和消费技术领域引人注目和积极探索的重要方向。AI智能体融合了AI基础模型的灵活性与通用性,同时具备在实际场景中行动的能力,它已成为今年应用面增速最快的热点趋势之一,革命性潜力已现端倪。

今年的技术发展预示着未来的技术将更具有适应性、协作性,并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这一点在贯穿各项趋势的宏观主题中得到印证:

自主系统的崛起:包括实体机器人和数字智能体在内的自主系统,正从试点走向实际应用。它们逐渐具备学习、适应和协作能力。

新的人机协作模式:人机交互正迈入一个新阶段,特点是更自然的界面、多模态输入和自适应智能。“操作者”和“共同创造者”的界限也在逐渐消失。

规模化应用的挑战:对计算密集型工作负载的需求激增,正给全球基础设施带来新的压力。规模化应用不仅需要解决技术架构和高效设计的问题,还需要应对人才、政策和执行层面错综复杂的现实挑战。

区域和国家竞争:对关键技术的掌控权已成为全球角逐的焦点。各国政府和企业都在大力投资于主权基础设施建设、本地化芯片制造,并为量子实验室等技术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规模化与专业化并行:云服务和先进连接技术方面的创新,推动了规模化与专业化的发展:一方面,我们看到在庞大且能耗惊人的数据中心里,通用模型训练基础设施正在快速扩张;另一方面,我们观察到“边缘侧”的创新加速,低功耗技术正在被嵌入手机、汽车、家庭控制系统和工业设备之中。这种双轨发展既带来了参数数量惊人的大语言模型,也推动了特定领域AI工具的日益丰富。

负责任的AI创新:随着技术日渐强大且更具有个性化,信任正日益成为技术采用的关键门槛。

13项技术趋势

本年度麦肯锡技术趋势展望阐述了对所有13项技术趋势的考虑因素。为便于对相关趋势进行分析,我们将它们分为三个更广泛的类别:AI革命、计算与连接前沿,以及尖端工程。这13项技术趋势突显了新兴技术的巨大发展前景,以及在AI驱动的未来实现战略协同的必要性。对于企业高管而言,以下三点是成功的关键:识别能够应用这些趋势的强影响力场景,投资于必要的人才和基础设施,并应对监管变化和生态系统成熟度等外部因素。通过促进协作、弥合生态系统中的缺口并保持长远视野,领导者能够加速技术采纳,使组织成为下一轮技术变革的引领者。

AI革命

代理式AI:是一种先进的AI技术,能够独立规划并执行复杂、多步骤任务。目前,这项技术已在通用代理平台和专为深度研究设计的专用智能体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AI:是指设计用于执行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任务的计算机系统。这些系统利用算法、数据和计算能力识别模式、做出决策,并从经验中学习。

计算与连接前沿

特定应用半导体:是为执行特定任务而优化的专用芯片。与通用半导体不同,它们经过专门设计,能够处理特定工作负载,在速度、能效和性能方面均表现更优。

先进连接技术:涵盖一系列不断发展的技术,这些技术能够提升和扩展数字通信网络能力。

云与边缘计算:涉及将工作负载分布在超大规模远程数据中心、区域枢纽和本地节点之间。该方法通过解决延迟、数据传输成本、数据主权和数据安全等因素来优化性能。

沉浸式现实技术:涵盖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包括AR智能眼镜、先进触觉反馈系统,以及能够提升渲染、追踪和处理能力的AI增强技术。

数字信任与网络安全:涵盖旨在确保数字交互安全、透明和可信的技术与实践,包括身份验证、数据保护、加密、威胁检测,以及基于区块链的信任系统。

量子技术:利用量子力学的独特特性,量子技术能够以远超传统计算机的速度执行某些复杂计算,保障通信网络的安全,并制造出灵敏度远高于传统传感器的设备。

尖端工程

未来机器人技术:涵盖了能自主或半自主执行任务的机器人技术,包括自主移动机器人和类人机器人。

未来出行:出行技术涵盖自动驾驶汽车、电动汽车、无人机、城市空中交通解决方案,以及微型交通工具(如电动滑板车和电动自行车),目标是提高交通系统的效率、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未来生物工程:将工程原理应用于生物学领域,利用技术进步(例如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改善健康和人体机能、重塑食品价值链并创造创新产品。

未来空间技术:涵盖卫星系统、运载火箭、居住舱及探索任务,包括近地轨道卫星、将空间资产与地面网络集成的设备直连技术及地球观测。

未来能源与可持续技术:涵盖广泛创新,旨在推动全球能源格局转型,以迈向更可持续、更有韧性的未来。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19 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