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质量,我们永不妥协!”在9月23日举行的尚界H5发布会上,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的这句话,不仅是对这款新品的质量承诺,更道破了上汽深耕智能汽车时代的质量底色。尚界H5从研发到上市,投入上千辆测试车开展饱和式试验,完成超过10万项品质测试,所有标准均对齐最严苛的要求。而这样的质量投入,正是上汽在智能化浪潮中重塑“质量”定义、频出爆款的关键密码。
在智能化重塑汽车产业的今天,“质量”的内涵早已跳出“钣金间隙均匀、零部件耐久”的传统框架,转向“语音助手是否精准、导航切换是否流畅、屏幕触控是否跟手”这些与用户体验息息相关的维度。上汽集团董事长王晓秋在2025年度质量月大会上的要求,恰好点明了这一转变的核心:“质量工作必须与时俱进,要在舒适性、智能化体验等方面打造具有竞争力的长板。”
从“卡尺思维”到“数据思维”
燃油车时代,一把卡尺、一套检具就能定义质量。但是,当智能座舱成为核心交互载体,零点几秒的屏幕迟滞、偶尔“失聪”的语音唤醒……这些传统工具无法丈量的细节,成了用户感知质量的关键。
“你永远预判不到用户会在什么场景中遇到问题。”上汽集团软件质量测评小组成员的经历颇具代表性:曾有用户在30℃、80%湿度的天气里开着车窗、连接蓝牙耳机,车机突然出现3秒黑屏。“即便写满测试用例,也难以包含所有复杂场景。”
这种看似偶然的故障,恰恰暴露出智能汽车质量管控的核心困境。面对挑战,上汽清晰地意识到,必须彻底告别“卡尺思维”,转向以数据为核心的质量新逻辑,而“标准先行”正是实现这一逻辑的关键抓手:通过搭建包含场景、用户行为与动态数据的统一标准体系,让“看不见的体验”真正变成“可量化、可验证、可改进”的硬指标。
标准先行,筑牢软件质量防线
为了快速出台标准,上汽自2024年起便着手搭建跨企业软件质量交叉评审平台,同步出台《上汽集团关于进一步加强软件质量管理若干意见》与《制造现场整车智舱智驾软件功能质量测评规范》,以制度为基、协同为核。
这几项标准的核心是大量的数据积累,而这正是上汽集团打通各企业试验数据后所具有的优势。过去“怕暴露问题”的顾虑,现在早已转变成“主动摆问题、互相找方案”的共识。质量攻坚小组负责人对此深有感触:“以前大家都想着‘我要藏’,现在却是‘大家谈,我来学’——先主动自曝短板,再借兄弟企业的智慧寻解,整个集团像大家庭一样合力攻关质量难题。”
这种协同不仅让评审效率大幅提升,更让工程师实现了“技能+视野”的双重成长:个人经验转化为跨企业共享的资源,进而凝练成集团统一的质量标准,“整整协同”也因此成为智能汽车质量的“放大镜”——精准发现隐性问题,更成为“安全阀”——牢牢守住体验底线。
爆款频出背后的质量逻辑
上汽对质量的重视和快速转变的成效从最近的市场与经营数据便能窥见一二:搭载“固态电池”技术的新款MG4,上市仅40分钟,大定订单便突破1万辆;上市15天,大定锁单2.6万辆;主打“超级增程”的全新智己LS6,公布售价27分钟后,锁单破万;尚界H5更是取得预售18小时小订5万辆,上市一小时大定1万辆的亮眼成绩。
这些数据绝非偶然,而是各企业在新的软件质量体系中,互学互鉴的必然结果。智己从兄弟企业的经验中优化语音分区识别,即便面对“帮我开一下那边的窗”这类模糊指令,也能精准执行;上汽大众借鉴交流中的灵感,整合语音生态,将微信直接接入车机,让用户实现“车机-日常社交”的无缝衔接。
质量的提升更支撑了集团经营的全面回升:今年8月,上汽销售整车36.3万辆,同比增长41%,实现单月销量同比“八连涨”;1-8月累计批售275.3万辆,同比增长17.9%,终端零售销量达294.3万辆,产销存结构持续优化。
智能汽车时代的质量,早已不是“质量部门的独角戏”,而是研发、制造、采购、销售、服务全链条的共识;也不再是“单一的硬件标准”,而是“用户体验、技术创新、服务温度”的综合体。如今,这场革命不仅催生出一款款市场认可的爆款车,更让上汽完成了从“硬件思维”到“用户体验思维”的战略跨越。当行业竞争进入“深水区”,“以用户为核、以协同为基”的质量管理创新,正成为上汽最核心的“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