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术的崛起,让网络攻击手段愈发多样,过去集中在金融、政务、互联网领域的网络安全威胁,如今随着汽车智能化的飞速发展,正在向智能制造领域蔓延。
面对AI带来的网络攻防失衡,传统防护模式渐显乏力。而在这场变局中,帆一尚行提前布局,面向各行业推出了以“赤霄文成”安全智能体平台为核心的企业网络安全运营产品,开辟出一条网络安全运营新范式的创新之路。
让AI从“会聊天”到“能干活”
上汽赤霄实验室成立于2018年,是上汽集团为了应对智能汽车安全挑战而创建的安全实验室。2021年,实验室纳入帆一尚行,进行市场化运作和技术输出,多次受到上海市委网信办等上级主管部门的认可和表彰。
近年来,赤霄团队探索AI大模型驱动的网络安全运营新路径,推出了“赤霄文成”安全大模型以及配套的安全智能体平台。不同于DeepSeek这样的通用大模型,赤霄文成是专注于网络安全领域的垂类大模型。
而所谓的安全智能体,就是要把大模型工程化,让它和具体业务、产品深度联动,从而提升运营效率。帆一尚行首席信息安全官、赤霄实验室负责人陈宁表示,“企业需要的,不是只会聊天的AI对话框,而是能干活的帮手。”
赤霄文成最初开发了三个智能体:“智能问答”能接入企业资料库,随时答疑不出错;“安全研判”能把漏洞验证等高频工作交给AI,大幅节省运营人员的时间和精力;“漏洞聚合”则能对批量漏洞进行聚类分析,告别逐条人工比对。
在此基础上,赤霄文成网络安全智能体不断演进,如今已发展为二十多个智能体。此外,赤霄文成智能体还实现了与赤霄自有产品的工程化对接,企业可以灵活组合使用。
更深刻的变化是人与模型的关系正在重构。“去年是人使用模型干活,今年是模型引导人干活。”陈宁的这句话道出了智能体真正的价值。
“打断骨头”的技术重构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陈宁用一句话概括了赤霄文成智能体平台的缘起:时代的机遇。
几年前,上汽云每天面临千万级攻击流量,重大活动期间更是数倍增长。团队常常连续值守,靠经验和人工抵御攻击。
AI浪潮的兴起让陈宁看到机会。“用AI对抗AI是未来的趋势。如果攻击方用AI,而防守方用人工应付,相当于用血肉之躯与洋枪洋炮对抗。”于是,他下定决心进行技术重构。
重构必然是痛苦的,陈宁打了个比方:“就像《庆余年》里范闲修炼霸道真气,经脉尽断才能重塑真气。”用大模型重做一遍,就意味着摒弃传统模式,一切从零开始。
这一思路得到了公司支持,今年4月,帆一尚行抽调赤霄安全团队骨干,由陈宁带队,要求像创业公司般独立运作。资金有限,未来未知,但团队拼劲十足。陈宁为团队确定节奏,力争把大模型真正工程化。
这份决心在实践中逐渐开花结果,团队在几个月内陆续开发了多个智能体,把AI能力嵌入到企业的业务场景中。客户的反馈也印证了这种价值转变。过去占据大量人力的繁琐工作,如今大多由智能体自动完成。真正需要人工介入的场景大幅下降,整体效率提升了5~8倍,工程师能把精力放在更关键的决策上。
从“一亩三分地”冲向市场
从接到“创业KPI”开始,赤霄团队就没有把自己局限在集团内部的“一亩三分地”。“公司要求我们大胆走出去,每个季度必须拿下100家客户,集团客户不算。”陈宁苦笑着告诉记者,一场带着压力与未知的“内部创业”,就这样开展起来。
创业之初面对巨大的压力,“最难的是客户培育。”陈宁说。AI对很多企业来说,怀疑、观望是常态。为此,他亲自下场开通视频号,坚持用短视频和文章向潜在客户解释产品逻辑和使用场景。“我现在不仅是科技创业者,还成了自媒体号主。”
第100家客户的达成是在创业的第二个月末实现的。“那感觉就好像要被洪水淹没时,忽然猛地浮上水面深吸一口气活过来一样。”赤霄团队成员这样回忆当时的感觉。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随着产品的完善,团队在市场上渐入状态。到9月份,使用赤霄AI安全产品的客户已超400家,其中不乏世界500强企业。
赤霄团队用行动证明,创业不分国企、民企,创业的速度与激情也没有地点的限制。“我们团队成员都很年轻,每个人都全情投入,只希望不辜负这个时代给予我们的机会。”陈宁说。
在网络安全的新战场,赤霄的故事仍在继续。他们相信,当AI真正嵌入安全的每一个环节,数字经济的“生命线”将变得愈发坚实,这也是赤霄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