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已建成134个智慧道路停车场,分布在全市14个区。这些停车场主要采用智能地磁和高位视频两种技术,原本旨在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停车效率,优化城市停车资源。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少市民发现智慧停车系统还存在诸多问题,距离真正的“智慧”尚有差距。
系统不稳定,计费存疑
曹先生近日在武东路智慧停车位停车后,扫描车位二维码却显示“查询不到车辆信息”。虽然他看似享受了免费停车,但却一直担心会收到逾期缴费通知。类似情况并不少见,多位车主反映在官方平台查询不到停车订单,隔天却收到催缴短信。
更令人困惑的是计费问题。张先生在浦东丁香路仅停车5分钟,却被收取11元费用,而根据该路段公示标准,0-15分钟应收费3元。这种明显的计费错误让市民对智慧停车系统的准确性产生质疑。
信息提示不足,车主很“受伤”
有车主反映,在五原路靠近乌鲁木齐中路路段停车时,虽然停在划线车位内,却同时收到了缴费通知和违停罚单。原因是该路段的禁停信息只设置在道路尽头的标志牌上,停车时很难注意到。
车位设置欠考量,反而加剧拥堵
云南南路某路段新增智慧停车位后,交通拥堵情况反而加剧。由于道路本身较窄,停车位占用了近三分之一宽度,导致行车空间更加紧张。该路段缺乏清晰的车道划分,非机动车随意穿行,甚至将停车位区域当作车道使用,造成交通秩序混乱。
数据安全问题引人忧
近期,不少市民反映收到来自“聚合停车助手”的短信提示,要求缴纳停车费,但这些平台并非官方渠道,收费金额也高于标准。虽然今年3月相关部门已发布警示信息,但此类问题至今仍在发生,反映出数据安全管理还存在漏洞。
短评
智慧停车需回归服务本质
智慧停车本应是便利市民的民生工程,却在实施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值得反思。
技术赋能的前提是服务民生。当前系统存在计费不准、提示不清等问题,直接影响使用体验。建议设立免费停车时长,既方便市民临时办事,也能体现城市温度。
规划需更科学。在狭窄路段设停车位,虽增加供给却可能加剧拥堵,需统筹考量。停车费定价和时段设定应更灵活,充分考虑居民需求。
数据安全必须重视。要防止第三方平台通过非正规渠道获取信息乱收费,完善数据管理机制。
智慧停车的“智慧”,不应只体现在技术层面,更应体现在服务意识上。只有从用户需求出发,优化服务体验,才能让智慧停车真正“智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