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paper.shautonews.com/Img/2025/8/20250822bd823afcaf174d79ac1fbf5c3df52d19.jpg
小鹏G7发售9分钟后,大定突破1万辆,战报成绩在纯电SUV中仅次于YU7。不过,人们很难不对这款小鹏新车产生疑问。一方面,小鹏G7结
http://wap.shautonews.com/content/2025-08/24/033957.html

等待处理…

小鹏G7,造车与AI的平衡游戏

2025/8/24

小鹏G7发售9分钟后,大定突破1万辆,战报成绩在纯电SUV中仅次于YU7。不过,人们很难不对这款小鹏新车产生疑问。一方面,小鹏G7结合了“雷学”与“想学”,面向家庭用户的需求,进行了有效价值传达。另一方面,在G7 Ultra塞上三枚AI算力芯片后,告诉用户“买Ultra战未来”。

即时满足和延迟满足,家用务实和智能务虚,构成了这款车矛盾的一体两面。它映射出小鹏这一年来的精神状态。

造更“家用”的爆款车

回应用户的呼声,小鹏选择将续航里程较短的602 MAX车型配置加回,同时将G7起售价压到了20万元以内。听劝意味着产品团队为了保证车型商业成功,甘愿打脸,也意味着企业渴求销量。

在过去一年的经验积累上,相比定位有些飘忽的G6、G9,G7更加聚焦,紧紧围绕国内市场容量最大,但竞争最激烈的家用SUV,选择了更稳妥的外观设计,以空间和乘坐体验为强点,对标特斯拉Model Y。

而G7的另一大进步是对用户需求的捕捉与翻译能力明显提升。比如,“家用”这个词的含义,不仅仅是大空间,更是指对全家人需求的满足。因此G7标配AR-HUD、太极AI底盘、智能辅助驾驶,照顾司机;标配后排座椅通风、加热、按摩与无线充电,实现后排平权;标配后排娱乐屏与小桌板,方便带娃;车内大量收纳空间,照顾一大家子出行。

自MONA 03开始,小鹏加大了向矩阵型组织转型的力度,产品、研发与商业团队被置于同一个矩阵中横向拉通,产品经理被赋予更高的权力,打破部门墙。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G7是去年以来小鹏造车方法论逐渐务实与成熟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小鹏越来越了解目标用户想要一款什么样的车,以及如何有效率地造出这样的车。

图灵芯片上车,可以看作小鹏智能驾驶由守转攻的开始。

去年8月,这颗AI算力达750TOPS的AI芯片顺利流片。这让小鹏有能力在车端部署“L3级算力”,运行行业竞相布局的VLA大模型。VLA越来越被认为是实现L3级辅助驾驶的前置技能。今年年初,小鹏CEO何小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为2025年划出了两个竞争重点:一个是卖车,另一个是L3级辅助驾驶。他认为,今年下半年,L3级辅助驾驶竞赛会开始。

这可以部分解释图灵芯片为什么选择由G7首发,而不是下半年定位更高端的增程大SUV首发——今年4月,华为与理想前后脚开启了对L3级辅助驾驶的话语权争夺,竞争不等人。

然而,提前做硬件军备竞赛的代价是,搭载三枚图灵芯片的G7 Ultra,目前智能化能力处于残血状态:一方面,城市与高速辅助驾驶功能9月才能推送;另一方面,用于运行智能座舱VLM模型的第三枚图灵芯片需要车主在10月后前往门店装配。

这让小鹏G7产生了一种割裂感:家用SUV应是实用、精打细算的,但搭载三枚图灵芯片的Ultra版,眼下并不能提供额外的产品力。

在汽车和AI之间走钢丝

G7反映的是小鹏这家公司在汽车和AI两个战略方向的摆动。去年,何小鹏更多在学习如何当一名制造业公司CEO,他直管供应链与采购。与之相应,小鹏过去打的几场胜仗不是靠科技向上取得决定性胜利,而是靠价格向下。

比如,小鹏坚持的去激光雷达,固然有技术信仰的缘故,但也有成本考虑。

与此同时,小鹏的研发投入不断上强度,今年第一季度增长46%至19.8亿元,研发费用看齐销量是其3倍的长城汽车。这也是小鹏走出ICU,但远未到达KTV的重要原因:

如果要支持面向AI竞赛的高研发支出,车企要么选择“高单价+中规模”的经营模式,要么选择“低单价+极大规模”的经营模式,而小鹏这一年摸到了规模效应的边,但让渡了溢价权。囿于此,外界越来越倾向于将小鹏看作一家在产品周期内浮沉的汽车公司,而不是拥有星辰大海的AI公司。对于将智能化作为立身之本的何小鹏而言,这显然不是他期望看到的局面。

有了图灵这枚自研的AI芯片后,小鹏无论是重心回师AI智能,还是通过智能领先获取相应的议价权,都有了抓手。

不过,图灵芯片上车只是一个开始。一枚自研AI芯片要真正发挥出软硬协同效应,将持续考验小鹏的人才厚度。

而图灵芯片将要运行的VLA大模型,目前车企已经进入实质上的无人区,并且有迹象表明,在训练大模型将语言与空间对齐这个关键步骤上,各家企业遇到了普遍挑战。

另一边,汽车行业现阶段仍维持(并且仍将长期维持)“企业势能跟着车型走,每一款车型失败的成本都极高”的基本特征。对新势力企业来说,每一款产品必须是CEO工程。

上述种种现象意味着,要把造车和AI有机捏合起来,可能是商业世界里最冗杂、最富挑战性的几个任务之一。而好消息是,原本被认为将率先完成这一任务的马斯克,似乎已经意兴阑珊,但何小鹏还准备熬下去。(文章摘编自远川汽车评论)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19 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