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汽协的统计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汽车销量达259.3万辆,环比下降10.7%,同比增长14.7%。其中,乘用车销量达228.7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26.2万辆,同比增长27.4%,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新车总销量的48.7%。7月份,汽车出口57.5万辆,同比增长22.6%。另据乘联会的统计数据,7月份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渗透率上升到54%,乘用车厂商零售、出口、批发和生产均创出当月历史新高,新能源汽车出口创出历年各月历史新高。(以下销量数据来源于乘联会,售价来源于网络经销商参考报价)
特斯拉Model Y(26.35万~31.35万元)
尽管面临国产新势力品牌的围剿,特斯拉Model Y依然凭借全球统一的设计语言、V3超充桩15分钟补能250km的效率,以及FSD自动驾驶系统的技术领先性,持续吸引都市中产群体。不过,销量环比下降8.2%的数据也暴露隐忧:当一众国产车型将价格下探至15万元区间,并提供更加本土化的智能座舱体验时,特斯拉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
吉利星愿(6.88万~9.78万元)
吉利星愿以44286辆的销量领跑轿车市场。这款基于SEA架构打造的A0级轿车,通过搭载魅族Flyme Auto车机系统,在语音交互、应用生态上实现差异化突围。星愿凭借4.98万元起售价和301km CLTC续航里程的高性价比组合,精准击中下沉市场需求。该车设计融合年轻化元素与实用空间,适配家庭出行与城市通勤场景。
东风日产轩逸(7.99万~17.49万元)
在新能源汽车浪潮中,日产轩逸以29000辆的销量成为7月份销量最高的纯燃油车。这款起售价10.86万元的合资品牌轿车,凭借“移动沙发”的舒适性口碑与终端2万元的优惠幅度,吸引保守型消费者。该车销量大幅度回暖,主要得益于其推出了全新的购车政策,成功刺激销量回升。但是,传统燃油车的生存空间还在被持续挤压。
小米SU7(21.59万~29.99万元)
小米SU7目前最大的问题仍然是产能不足,如果能够做到1个月之内交付,那么该车型的销量肯定还会大幅度上涨。持续2万辆左右的销量数据已经持续了一年多时间,足见小米品牌在中高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竞争力。小米一款车型持续热销展示了跨界融合的强大潜力。等YU7交付稳定,或许“蔚小理”真的会被华为和小米反超。
比亚迪宋(8.98万~23.98万元)
比亚迪宋家族以52648辆的成绩登顶销量榜首,成为当月最受消费者青睐的车型系列。作为比亚迪旗下经典紧凑型SUV,这一插电式混动SUV凭借DM-i超级混动系统实现的4.4L/100km超低油耗、“刀片电池穿刺不起火”的安全性能,以及10万~20万元价格区间的精准定位,成功击中家庭用户对“低使用成本+高可靠性”的核心需求。
比亚迪海鸥(6.98万~8.58万元)
接近4.5万辆月销量的海鸥年度累计销量已达329410辆,显示出强劲的市场需求。该车型连续两个月销量突破4万辆,成为10万元级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现象级产品。该车拥有高性价比配置:410km续航里程、后多连杆独立悬架及越级空间设计,在10万元以下纯电动车市场具备显著优势。800V快充平台大幅提升充电效率,成为关键卖点。
五菱宏光MINIEV(3.28万~9.99万元)
作为微型新能源车型代表,宏光MINIEV凭借灵活的车型和亲民的价格,在城市短途代步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自从该车的全新四门版车型上市以来,宏光MINIEV的市场热度再次大幅度回升,成了许多家庭的第二辆代步车。自2020年上市以来,宏光MINIEV累计销量已突破170万辆,连续多年领跑微型新能源汽车市场。
问界M8(35.98万~44.98万元)
7月份,问界M8成为问界家族的绝对销量支柱。作为一款定价30万~40万元的大型SUV,M8凭借鸿蒙智能座舱、高阶智驾系统和增程/纯电双动力布局,精准击中家庭用户与科技控的双重需求。问界M8连续两个月销量突破2万辆,上市107天即获得40万元级市场销量冠军。智能化领先、家庭场景优化和终端交付稳定是其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