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paper.shautonews.com/Img/2025/8/20250808c42256a2c3e5456d8ed7841700ec5920.jpg
日前,工信部发布一图读懂强制性国家标准GB 21670-2025《乘用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对新国标进行了解读。新国标修订了
http://wap.shautonews.com/content/2025-08/10/032790.html

等待处理…

制动新国标“亮剑”,单踏板模式“下课”?

2025/8/10

日前,工信部发布一图读懂强制性国家标准GB 21670-2025《乘用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对新国标进行了解读。新国标修订了不少安全类的内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条款,是要求所有新申请型式批准的乘用车强制安装ABS防抱死系统,同时禁止车辆在默认状态仅通过松开加速踏板实现减速至完全停车,直观理解,就是禁用“单踏板模式”默认设置。

为何此次新国标会针对单踏板模式发起调整?单踏板模式逻辑是怎样的?取消单踏板模式默认设置,背后有哪些考量?

单踏板模式:安全与习惯博弈

单踏板模式,即通过加速踏板单一操作实现加速、减速和停车的设计,最早由特斯拉大规模推广应用。其原理是借助强动能回收系统,在驾驶员松开油门时,自动减速并将动能转化为电能储存。

近几年,在新能源汽车诸多争议性设计中,单踏板模式成为焦点之一。汽车之家研究院的新能源车设计/配置隐患调研数据显示,45%的用户认为不太适应单踏板模式,仅次于隐藏式门把手(69%)这项设置。具体来看,不同于传统燃油车“油门加速、刹车减速”的双踏板逻辑,单踏板模式是通过单一踏板控制车辆实现加减速的,最直观地解释,就是驾驶员松开加速踏板时,车辆会触发动能回收系统,通过电机反向发电实现减速,甚至刹停。因此,车企在早期宣传中,表示单踏板模式“简化操作、增加续航”,但在实际使用中,它似乎正在悄然改变驾驶员的肌肉记忆。

还有人认为,单踏板模式的动能回收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驾乘体验。有不少电动车车主反馈,带有动能回收系统的车辆,乘客在乘车时容易晕车,这可能是动能回收工作的时候,车辆的顿挫感让乘客会感到不适,从而产生眩晕。

尽管单踏板模式引发不少争议,但新国标并未将其“一棍子打死”,而是规定取消单踏板模式默认设置。也就是说,并未取消单踏板模式,而是不允许这项功能自行开启。

研读新国标可以发现,监管层对单踏板模式采取的态度审慎包容,并未彻底否定这项设置,而是将“选择权前置”。车辆不得在出厂时就设置为单踏板模式,但是用户可以根据个人驾驶习惯和驾驶喜好手动开启。这从另一个层面说明新国标对于技术创新的态度,没有一味否定技术创新,而是从应用角度对新技术进行规范。这种“去默认化”的设计不仅体现了对消费者选择权的尊重,也有效降低了技术风险。

技术创新与安全底线的平衡探索

制动新国标的出台,也说明监管层面一直在鼓励创新与保障安全之间寻找平衡点。单踏板模式的争议,正是在寻找平衡的最好注解。从追求技术指标和市场规模的粗放增长,转向更加注重安全、可靠和用户体验的高质量发展。

正如行业专家所言,“新标准确立了创新技术的合规边界与安全底线,特别是对电力传输制动系统和电力再生制动提出了明确要求,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清晰指引。”

新国标的出台,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车企重新思考智能驾驶与安全设计之间的平衡。比如,特斯拉在2023年进行大规模召回之后,通过OTA升级增加了动能回收强度可调节功能。

单踏板模式的争议,解决思路并非简单的“二选一”,而是要探寻更智能化、个性化的技术方向。自动驾驶和线控技术的推进,正促使传统人车交互模式发生深刻变革。

有业内专家预测,未来制动系统将融合机械、电子和软件的多重冗余机制,若单踏板模式能与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深度整合,安全性和市场接受度有望显著提升。

已有车企开始尝试将单踏板操作与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联动,当系统检测到误操作风险时,能够自动介入,保障安全。这种“人机共驾”理念,或许正是平衡创新与安全的有效途径。

随着车辆电子电气架构(EE架构)的升级,车辆的个性化设置能力大幅提升。据了解,某外资品牌正在开发基于生物识别的驾驶模式自适应系统,未来车辆能够识别不同驾驶员,并自动调整动能回收强度等多项参数,实现真正的个性化驾驶体验。

这种技术发展方向,与新国标的精神高度契合,既为技术创新保留了空间,又确保了基础安全。可以看到,制动新国标的智慧之处在于没有扼杀创新的可能性,而是通过规范应用场景,引导技术健康发展。

如果说新国标是对单踏板模式的一次“纠偏”,那么其背后反映的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监管思维和市场生态的日趋成熟。当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突破1000万辆后,关注焦点正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单踏板模式的争议,或许是智能电动汽车人机交互变革的开端。随着技术日益复杂,如何平衡创新“冲动”与安全底线将成为整个行业长期面临的课题。(文章摘编自盖世汽车)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19 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