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市场以1565万辆销量、11.4%的同比增长交卷,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44%,但行业平均利润率下跌至4.3%。
回顾上半年车市,可以用“价格战”“两极化”“爆款车”“增程热”“全球化”这五个关键词来总结。下半年,各大车企摩拳擦掌,计划推出一系列重磅新车。
价格战
今年上半年,中国乘用车市场降价态势仍然有较明显的回调,但整体降价力度和降价车型数量相比去年大幅减少。
上半年,整个市场综合单车降幅从1月份的2.1万元收缩至6月份的1.5万元。降价的车型中,新能源汽车是绝对主力,而以往降价积极的燃油车略显消停。比如,6月份,14款降价车型中,纯电动车有6款,插混车型有2款,增程式车型有1款。其中,比亚迪海豹06、欧拉好猫等车型降幅高达25%左右。反观燃油车,常规燃油车仅有5款降价,同比减少2款。
下半年的车市,预计依然会延续上半年的基调。对于车企来说,技术迭代、成本控制能力,以及供应链与政策环境的稳定性将成为决定降价与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
两极化
从上半年的市场表现来看,新势力车企两极分化正在加剧,前五名分别是零跑、理想、小鹏、小米、问界,蔚来已经掉出了前五名。
零跑汽车的市场策略很明确,当其他新势力车企在中高端市场激战时,它不凑热闹,而是专注10万~15万元的大众市场,主打高性价比。例如,C系列(C10、C11、C16)通过“半价理想”的标签吸引家庭用户,以低价高配置策略抢占市场份额。对于消费者来说,新能源汽车迭代快、二手车保值率低,零跑汽车的低价高配置策略,反而成为更多“实用消费主义”的首选。
除了零跑,问界的表现也可圈可点。问界上半年销量为14.6万辆。其中,顶梁柱M9占四成;M8于今年4月上市,6月份销量达到21185辆。在40万~60万元的高端市场,鸿蒙智行可以说已经站稳了脚跟。下半年比较值得期待的是它和上汽合作的尚界,无论是对上汽还是华为,都是关键一役。
爆款车
在中高端新能源汽车领域,小米和小鹏这两家新势力车企表现抢眼。小米SU7上市15个月,累计交付超30万辆,新发布的小米YU7用两分钟时间获得了某些品牌一年都拿不到的订单量。小米汽车的成功,已经脱离了配置、性能这些表层因素,而是靠情绪价值把品牌立起来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小米汽车把“用户认同感”这件事做到了极致。这甚至是小米手机都没有做到的事情。
MONA M03和P7+是小鹏的爆款车型。这两款车型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定价,市场上比小鹏便宜的同级别车型还有不少,关键在于MONA M03和P7+在各自领域都提供了极强的智能化体验。它们走的路线类似于“红米汽车”的定位,在保持性价比的基础上,把智能化和舒适性配置下放,让用户能以相对较低的成本用上先进的技术。
上半年最热闹的细分市场当属全尺寸SUV。目前来看,这一细分市场最大的赢家是问界M8。问界M9主打商务,而问界M8更注重家庭用户的需求,价格更便宜,目标消费人群进一步扩大。
增程热
乘联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5月,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零售销量435.1万辆。其中,纯电车型销量为266.2万辆,插混车型销量为126.8万辆,增程车型销量为42.2万辆。虽然纯电车型还是卖得最多,但其市场份额已从去年的64%下降到了61%,增程车型抢到的“蛋糕”主要来自纯电车型市场。
增程车型市场份额猛增的原因,是明星车型的集体崛起。今年6月份,主打增程车型的理想和问界稳居新势力车企销量前三的宝座。今年1—6月,理想L系列三款增程车型累计销量达到28.8万辆,占理想汽车总销量的95.3%。售价达40万元的问界M8在6月份交付了21185辆。有了理想、问界的成功在前,深蓝、岚图、阿维塔、零跑等新能源车品牌纷纷在增程赛道上发力。
今年下半年,上汽也将加入增程赛道,尚界H5、智己LS9都将推出增程款。同时,合资、豪华品牌也在积极拥抱增程技术。上汽大众、上汽通用、广汽丰田等合资品牌明确接下来要推出增程新车。据外媒报道,宝马正计划重启增程动力系统,预计于2026年正式发布的第六代X5将包含首款增程车型。
接下来,主流汽车品牌为了占领更多市场份额,将同时提供纯电和增程车型供消费者选择,这可能成为未来几年新车营销的一个趋势。
全球化
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整体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逐步放缓,产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乘用车与商用车累计出口量可观。其中,乘用车出口量达258.1万辆,商用车出口量达50.2万辆。能源结构方面,传统燃油汽车累计出口202.3万辆,呈下滑趋势;新能源汽车累计出口106万辆,增长迅猛,纯电车型与插混车型表现突出。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欧盟对中国纯电动车挥舞关税大棒,中国插混车型在欧洲仍适用10%的基础关税,这一政策差异成为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的“突破口”。
随着中国车企对海外乘用车市场的渠道和品牌建设投入不断加码,乘用车(尤其是A级、B级和SUV)细分市场的份额正在稳步扩展。国内产业链效率提升与智能化水平提高,使得中国乘用车产品在海外市场拥有了更强的性价比与竞争力。未来,随着全球汽车产业格局进一步演变,中国汽车出口市场有望在全球范围内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