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合资车企销量全线下滑的颓势仍历历在目,但短短半年后,“逆袭”大戏就已上演。
2025年上半年,除了本田两家合资公司与东风日产仍未摆脱下滑态势外,其余合资车企均实现销量同比增长。其中,一汽丰田以16%的增速领跑,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分别增长3.5%、2.3%,广汽丰田增长11%,上汽通用也增长8.6%。
今年上半年,部分合资车企依靠燃油车实现“回血”。乘联会的统计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6月份主流合资品牌零售销量为51万辆,同比增长5%。其中,朗逸、速腾、轩逸等经典燃油车均上榜“批发超2万辆车型”。
做对了什么
胜利鸟品牌战略咨询分析师陈庆庆表示,部分合资车企上半年销量反弹,本质是“策略调整到位”,首当其冲的便是燃油车智能化“补课”。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梅松林也认为,合资车企的燃油车智能化是其销量回暖的关键因素。“主流合资品牌认识到,自己在中国市场的优势是燃油车,应回归核心竞争优势,充分发挥长板,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燃油车市场份额。这也是众多主流传统国际车企纷纷回调新能源汽车战略,回归传统核心竞争力、巩固燃油车市场的原因。”梅松林分析称。
去年以来,多家合资车企开启燃油车智能化行动。一汽-大众启动“智能驾驶辅助2.0”计划,推动燃油车端到端大模型技术应用,辅助驾驶方案已在旗下多款燃油车上搭载。上汽大众推出了途昂Pro、帕萨特Pro等燃油车焕新智能化版本,部分车型配备L2+级辅助驾驶系统。
从合作对象来看,合资品牌在智能化领域主要有三条路线:一是与华为合作。华为可为车企提供鸿蒙座舱、车载屏幕、音响系统、智驾辅助系统等多项智能技术,奥迪、宝马、日产、丰田、本田等车企均选择此路线。二是与Momenta合作。目前,Momenta已成为大部分合资车企智驾软件合作对象。此外,地平线也是合资品牌的选择之一。
在管理和产品层面,合资品牌加速“中国化”,同样是推动市场表现提升的底层因素。以丰田为例,今年丰田加速推进中国本土化进程,下放管理权与决策权,推出RCE体制。在此体制下,多款车型由更懂中国消费者的中国工程师担任首席工程师。与此同时,基于对中国消费者的洞察,合资品牌开始推出更符合中国市场的产品,如大众、丰田、宝马等多个品牌均表示将进军增程动力市场。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多家合资品牌上半年表现向好也与稳渠道、稳价格的策略密不可分。“此前,合资品牌面临渠道接近崩盘的巨大压力,合资整车企业通过一系列举措稳定了渠道经销商利益,改善了经销商盈利预期与市场信心。”他说。
去年以来,多个合资品牌、豪华品牌退出激烈的“价格战”,转而采取“降量保价”策略,稳定了终端价格。同时,上汽大众、广汽丰田、上汽通用、北京现代等合资车企相继对旗下车型推出“一口价”模式,减少了消费者的观望情绪。
电动化战略转向?
虽然部分合资车企的燃油车表现回暖,但合资品牌的“逆袭”之路依旧任重而道远。今年上半年,外资、合资品牌市场份额仅为36%。有行业专家预测,外资、合资品牌市场份额将在30%左右见底。
为应对市场变化,电动化转型成为合资品牌的重要课题。此前,几乎所有合资车企都发布了雄心勃勃的电动化转型计划,投入巨资加速全面电动化进程。然而,如今多家合资车企的电动化战略,或因跨国车企总部战略的转向而出现变化。
调整背后,主要是盈利压力。
梅松林认为,在电动化转型完成之前,合资车企需要先稳住和发扬燃油车核心优势,否则可能两头失控。
德勤中国企业技术与绩效事业群总裁周令坤也认为,合资车企可以在燃油车市场多下一些功夫。“合资和外资车企可以通过深挖存量燃油车用户的置换需求,利用智能化产品、场景化营销、提升用户服务等举措延长燃油车的生命周期。”
但是,陈庆庆认为,随着电动车技术进步和充电设施完善,燃油车市场份额有可能继续萎缩。在这种情况下,若合资品牌仅聚焦燃油车,销量回升可能只是短暂现象,很快会遇到瓶颈。面对挑战,合资车企必须加快向电动化转型,若有所迟疑或将错过更多机会。(文章摘编自《经济观察报》)